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郑觐文 的原始碼
←
郑觐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郑觐文'''(1872年—1935年),字'''光裕''',江苏省江阴县人,清代副贡生。近、现代民族音乐家和古琴演凑家。自幼父母双亡,由老保姆抚养成人。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艺高超,讲究韵味。1935年2月,郑觐文在上海故世,享年64岁,遗下[[郑玉荪]](后继承了其父事业)和郑同荪二子。 他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艺精湛,感人至深。后率先发起组织“琴瑟乐社”,吸收不少琴家入会,互相交流,不久就在此基础上酝酿成立了大同乐会。他最初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又应聘任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授古典音乐。<ref> {{cite web | url =http://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331-1011097101.html | title =郑觐文研究 | accessdate =2019-04-02}}</ref> 郑觐文培养的弟子,均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许如辉,秦鹏章,卫仲乐,许光毅等。 ==大同乐会== 1920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编钟等计164件。为探索民族乐队建制,组成了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进行尝试。 大同乐会成立后,他担任乐务主任。当时曾招收一些青年会员,进行培养,除他本人任教外,又聘请一些专业教师任教,如琵琶大师[[汪昱庭]]、昆曲大师[[杨子永]]、胡琴大师[[陈道安]]等。早期吸收的会员有[[程午嘉]]、[[柳尧章]]、[[胡昕]](女)、[[程庄]](女)、[[王超琴]](女)、[[郑克强]]等,后来陆续吸收的有[[金祖礼]]、[[卫仲乐]]、[[许如辉]]、[[秦鹏章]]、[[陈天乐]]、[[许光毅]]、[[龚万里]]、[[黄贻钧]]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我国民乐界的专家。 大同乐社的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他们曾按雅乐乐队仿制了164件乐器,其中常用于演奏的有琴、瑟、箫、埙、钟、磬、□等。此仿古活动曾受到萧友梅等人的批评。后来转向以演奏古典音乐、民间丝竹乐为主,乐队发展为拥有吹管、擦弦、弹弦和打击乐4组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将军令》、《妆台秋思》、《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等。 郑觐文去世后,大同乐会由卫仲乐主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同乐会一部分成员郑玉荪(其子)、许如辉迁至重庆,得到民国政府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许世英、李石曾、戴季陶、陈蔼士、张治中等参与和支持,分任大同乐会事务总干事和乐务总干事,成立大同乐器制造工场,中国国乐团,大同乐会国乐难童教养院和大同剧社,制造乐器四千余件、分发军营、支持抗战,创作《大同之声》,编练《国家典礼乐章》,公演乐剧《木兰从军》,直至1946年春在重庆结束,两人先后回抵上海。留在上海的会员,于1941年转入由卫仲乐、金祖礼、许光毅所创办的中国管弦乐队,先后培养了一批民族乐器演奏者,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试制、改革了一批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探索改制古乐器== 郑觐文古文根底厚,曾考取前清的副贡生(可以入国子监深造),他一头埋进古乐器的保管、研究、探索和试制工作中。他在江阴文庙曾协助浏阳古乐专家制造祭孔古乐器,他发现这些乐器的音律不协调、不统一,遂萌发探索改革制造古乐器的愿望,后来他聘请乐工缪金盛开始试制乐器,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 1920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编钟等计164件。为探索民族乐队建制,组成了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进行尝试。 ==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清朝人物]]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古琴演奏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郑觐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