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釜 的原始碼
←
釜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釜</big> ''' |- | [[File:T01ddf67f202416bce1 (1).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ddf67f202416bce1.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534025&sid=2676991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汉字"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釜 拼音; fǔ 笔顺编号; 3434112431 先关词条; 釜底抽薪 表示; 一种器物 前身; 锅 汉字"釜"; fǔ ㄈㄨˇ 釜 〈名〉 (1)(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2)同本义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扫我坛,涤我釜。――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3)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 (4)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a kind of jar]。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数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钟(釜和钟,皆古量器名。亦指数量不多) (5)釜是战国时期秦人使用的一种炊食器。《孟子·滕文公》中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其中釜、甑指带炊具中的蒸煮器,而这两种器物形态上也非常接近。类似的烹饪器具还有镬、鍪等。 釜的形制近似于罐,敛口束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口径小于腹径甚多,肩部有两个环状耳。战国时期的釜多设一耳,秦汉时期的釜为两耳,往往一耳较大,另一耳较小。 笔划:10 部首:父五笔输入法:wqfu 笔顺编号:3434112431 先关词条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fig) 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事上是指从根本上打败敌人的[[谋略]] 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游鱼 fǔdǐ-yóuyú [like a fish in the pot without hope of escape;though living but not long] 比喻身临绝境、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也可说"鱼游釜中" 相关词语:资釜 灶釜 鱼釜尘甑 玉釜 鱼生空釜 鱼游沸釜 鱼游釜中 鱼游釜底 鱼游釜内 甑尘釜鱼 鱼游燋釜 鱼釜 悬釜 土釜 瓦釜 瓦釜雷鸣 翻译 cauldron 注意,有译者将釜译为kettle,这是错误的。 剑桥高阶英语词典中,对于kettle有如下解释: a covered metal or plastic container with a handle and a shaped opening for pouring,used for boiling water.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解释为: a container with a lid,handle and a spout,used for boiling water 可见kettle是做水用的水壶,并且有把手有壶嘴 因此无论形态和用途最接近最准确的译法是cauldron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釜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2 《广韵》扶雨切《集韵》奉甫切,$音父。《说文》鬴,或作袯。俗省作釜。《古史考》黄帝始作釜。《易·说卦传》坤为釜。《疏》取其化生成熟也。《诗·召南》维锜及釜。《注》有足曰锜,无足曰釜。《释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论语》与之釜。《左传·昭二年》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注》釜,六斗四升,钟,六斛四斗。 又山名。《史记·封禅书》黄帝合符釜山。《括地志》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 又《水经注》西海盐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韵补》叶府九切,音缶。《苏辙·土牛诗》土牛适成象,逡巡见屠剖。田家挽双角,归理鏁丝釜。 =='''酒器"釜"'''==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仰韶文化时期,便出现与陶灶相配合的陶釜,秦汉以来陶砖制造的进步,促成炉灶的普及,釜直接置於炉上烹煮食品,比起三足鼎、鬲更为集中火力,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加上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的耐火、导热性能更好,而逐渐取代鼎、鬲成为主要炊器。魏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便佐证了魏晋时代釜的普遍使用。 镬与釜没有严格的区别,西汉《淮南子‧说山训》注曰:「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实际是锅子的一种,材质有铜、铁、瓦等,今日南方人还称锅子叫镬,在古代甚至被拿来当作刑具,所谓的镬亨,就是将人丢入镬中烹煮的[[酷刑]]。 陕西咸阳茂陵无名冢和河北满城汉墓所出釜、甑上均盖有盆,可见釜、甑、盆相组合的形式。甚至釜自中部分为上下两部,两部分用铜钉铆合,必要时可以拆开,以解决釜口小、不便清除腹内水垢的困难。满城的釜、甑、盆,在釜、盆内壁和甑箅面均鎏金,目的是利用金的化学稳定性,可避免食物的污染。另外,陕西扶风出土的一套釜、甑,虽无盖甑的盆,却在釜下配有四足的炉,非常罕见。传世品的汉釜中,有的把通体做成兽头状,造型尤为别致。 西晋时期的铜釜,圆形、大腹、直口、圆肩、腹部下收、平底,腹中心处有宽平沿,更便于提拿。<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9%87%9C 釜],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