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字"釜"表示一種器物,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釜

拼音; fǔ

筆順編號; 3434112431

先關詞條; 釜底抽薪

表示; 一種器物

前身; 鍋

漢字"釜"; fǔ ㄈㄨˇ

〈名〉

(1)(形聲。從金省,父聲。本義:古炊器。斂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於鬲,置於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於漢代。有鐵製的,也有銅或陶製的)

(2)同本義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詩》

掃我壇,滌我釜。――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3)又如:釜中生魚(釜魚甑塵,釜中已生出魚來。謂生活清貧,斷炊已久);釜魚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遊魂(比喻行將滅亡、苟延殘喘的人);釜鬲(陶製炊器)

(4)古量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齊國。現有戰國時的禾子釜和陳純釜,都作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 [a kind of jar]。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數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鍾(釜和鍾,皆古量器名。亦指數量不多)

(5)釜是戰國時期秦人使用的一種炊食器。《孟子·滕文公》中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其中釜、甑指帶炊具中的蒸煮器,而這兩種器物形態上也非常接近。類似的烹飪器具還有鑊、鍪等。

釜的形制近似於罐,斂口束頸,口有唇緣,鼓腹圓底,口徑小於腹徑甚多,肩部有兩個環狀耳。戰國時期的釜多設一耳,秦漢時期的釜為兩耳,往往一耳較大,另一耳較小。

筆劃:10

部首:父五筆輸入法:wqfu

筆順編號:3434112431

先關詞條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fig) 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軍事上是指從根本上打敗敵人的謀略

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游魚

fǔdǐ-yóuyú

[like a fish in the pot without hope of escape;though living but not long] 比喻身臨絕境、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也可說"魚游釜中"

相關詞語:資釜 灶釜 魚釜塵甑 玉釜 魚生空釜 魚游沸釜 魚游釜中 魚游釜底 魚游釜內

甑塵釜魚 魚游燋釜 魚釜 懸釜 土釜 瓦釜 瓦釜雷鳴

翻譯

cauldron

注意,有譯者將釜譯為kettle,這是錯誤的。

劍橋高階英語詞典中,對於kettle有如下解釋: a covered metal or plastic container with a handle and a shaped opening for pouring,used for boiling water. 牛津高階英語詞典解釋為:

a container with a lid,handle and a spout,used for boiling water

可見kettle是做水用的水壺,並且有把手有壺嘴

因此無論形態和用途最接近最準確的譯法是cauldro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釜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2

《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音父。《說文》鬴,或作襏。俗省作釜。《古史考》黃帝始作釜。《易·說卦傳》坤為釜。《疏》取其化生成熟也。《詩·召南》維錡及釜。《注》有足曰錡,無足曰釜。《釋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論語》與之釜。《左傳·昭二年》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注》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黃帝合符釜山。《括地誌》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

又《水經注》西海鹽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韻補》葉府九切,音缶。《蘇轍·土牛詩》土牛適成象,逡巡見屠剖。田家挽雙角,歸理鏁絲釜。

酒器"釜"

釜,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仰韶文化時期,便出現與陶灶相配合的陶釜,秦漢以來陶磚製造的進步,促成爐灶的普及,釜直接置於爐上烹煮食品,比起三足鼎、鬲更為集中火力,可以節省時間和燃料;加上冶鐵業的發展,鐵製釜的耐火、導熱性能更好,而逐漸取代鼎、鬲成為主要炊器。魏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便佐證了魏晉時代釜的普遍使用。

鑊與釜沒有嚴格的區別,西漢《淮南子‧說山訓》注曰:「有足曰鼎,無足曰鑊」,實際是鍋子的一種,材質有銅、鐵、瓦等,今日南方人還稱鍋子叫鑊,在古代甚至被拿來當作刑具,所謂的鑊亨,就是將人丟入鑊中烹煮的酷刑

陝西咸陽茂陵無名冢和河北滿城漢墓所出釜、甑上均蓋有盆,可見釜、甑、盆相組合的形式。甚至釜自中部分為上下兩部,兩部分用銅釘鉚合,必要時可以拆開,以解決釜口小、不便清除腹內水垢的困難。滿城的釜、甑、盆,在釜、盆內壁和甑箅面均鎏金,目的是利用金的化學穩定性,可避免食物的污染。另外,陝西扶風出土的一套釜、甑,雖無蓋甑的盆,卻在釜下配有四足的爐,非常罕見。傳世品的漢釜中,有的把通體做成獸頭狀,造型尤為別致。

西晉時期的銅釜,圓形、大腹、直口、圓肩、腹部下收、平底,腹中心處有寬平沿,更便於提拿。[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