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驼山石窟 的原始碼
←
驼山石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驼山石窟</big> ''' |- | [[File:驼山石窟.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29/7790c5b794e2490c9227d9d6ba54138c.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29928748_28015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名 称''' : 驼山石窟 '''类 型''' : 中国石窟 '''地 点''' :山东青州 '''造 像''' : 638身 |} '''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 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约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造像题材,按其形象和铭文的记载,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几类:一是[[西方三圣像]];二是[[释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观世音菩萨]]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养人像,是出钱造像的人为自己或为其亲人刻出的供养像。驼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共有四个窟,即第二、三、四、五窟。另外,在第五窟北面的摩崖造像中也有隋朝的造像。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Ok-E9WTygIKrVvNc_sKic_A7ZRbAPNkyoPissvSbBkLnrhmHckxGet 驼山石窟(含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保护规划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搜狐网 2019-8-21</ref>。 ==石窟景点== 第 一、四窟均为唐代作品<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wwbhdw/txt/2006-12/07/content_7471557.htm 驼山石窟],中国网 2006-12-7 </ref>。第1窟高1.9米,宽2.3米,深 4.1米。 [[File:四窟均为唐代作品.jpg|300px|缩略图|右|<big>驼山寺敬造石佛像</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29/ccf05bdc6e63466ab90272c8dd5f210c.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29928748_28015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萨、二胁侍、二力士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丰满,颈佩[[莲花]]瓣项圈,身着轻薄质地的[[袈裟]]。 [[菩萨]]高发髻,面相丰满而秀美,颈下璎珞,手臂佩钏,袒上身,胸部丰满,斜披帛带,右手持鲜花,体态呈曲线,立于莲座上,显示出盛唐造像的风格。窟左右侧有 4个小龛,造像间有3处题记,一为长安二年(702年)青州刺史[[尹思贞]]“谨施净财于驼山寺敬造石佛像”;一为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一为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像。这些题记提供了第 1窟开凿的准确年代。葬窟为空窟,平面呈“L”字形,门高1.7米、宽1.5米。各窟前原有出厦建筑,现已无存。第四窟破坏地比较厉害,佛、弟子、菩萨头部都已残。残存部分的风格跟二、三窟造像不同,应是唐代开凿。 ==主体造像== 第二、五窟开凿时间晚于第3窟。第2窟高4米,宽3米,深3.5米,基座仅0.1米<ref>[http://guide.yododo.com/014075DB354C08D4402881D34075D8DD [原创攻略<nowiki>]</nowiki> 驼山石窟],游多多旅行网 2012-4-11</ref>。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宽1米,深0.8米,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窟壁有10佛像。这 2窟造像风格相同,造像面部较为丰满,颈部有横线。 本尊着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状。二胁侍头戴高冠,冠侧出较大的宝缯,颈佩连珠状项环,长裙拽地。刻于窟门的二力士,手举短剑,形象勇猛。雕像中有头戴小圆帽,身着翻领大衣,腰束宽带,脚穿软底尖头皮靴的西域人形象。这些形象与[[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萨装饰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圆润,彩绘颜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点。 [[驼山]]第二窟为中型窟,正面刻一佛二胁侍菩萨,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阿弥陀佛]]结[[跏跌坐]],螺形发髻,面相圆润,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绘出田相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两胁侍菩萨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带微笑,冠带长长的垂至肩部,颈部戴连珠状的项链,帔帛下垂于胸腹间,然后上卷至肘部,身前极细致的[[璎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长裙曳地,正中有宽博的裙带垂下。这样的衣纹和图案,为隋代菩萨造像装饰的一般特征。此窟东壁有一供养人像,着翻领,窄袖的大衣,无开胯,腰间有扣,扣下束带,带上刻连珠形图案,足着尖头皮靴。 ==北周末年== 驼山第三窟为一佛二菩萨像和341尊千佛像<ref>[http://bbs.tianya.cn/post-5051-13276-1.shtml 石窟的信仰记忆:探秘山东青州驼山石窟(转载)],天涯社区 2013-9-4 </ref>。驼山石窟中第三窟开凿年代最早,属北周末年。高7.5米,宽4.5米,深6米,基坛高1.2米,尖拱形顶。主体造像为本尊及二胁侍, 并有千佛像。 [[本尊]]面容清秀,颈无横线,着褒衣博带大衣,结跏趺坐。二菩萨头戴高冠,冠带下垂,面目清秀,颈佩如意状项圈,长裙拽地,璎珞较为简单。千佛像由小龛组成,每龛1~3尊,龛旁有造像人题名。造像雕刻刀法为平刀直切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坛基上有 6处题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名,证明该窟的开凿时间为北周末年。 正中为[[阿弥陀佛]],它高约6米,是山东省现存最大的佛像。结跏趺坐,面相圆润,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细长,双目微闭,目光下敛,带有沉思的神情,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上有红色彩绘。手施无畏与愿印。在坛基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据《[[隋书]]》卷47《[[韦世康传]]》记载:“世康从父弟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任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高祖为丞相,以平尉迟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谥曰静”。由此可知,这个大像的开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迟迥]]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为平桑公,做青、荆二州总管的[[韦操]]。 ==主要特征== 驼山第一窟为小型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该窟本尊像面型丰满,颈佩莲花瓣项链,臂带钏,胸部突出,身穿极轻薄的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这尊造像身材健美而匀称,面容温柔而慈祥,具有女性的特征。该窟中的菩萨像雕刻得尤为生动:头部饰高发髻,面相丰满圆润,项链复杂华丽垂至胸前,上身袒露,披帛由左肩斜垂,在上身缠绕飘然下落。长裙轻薄紧贴腿上,腰间裹以袜肚。它所表现出的丰满的面相,欹斜有曲线的身材,出水式的下裙等。都是唐代社会中流行美的特征。该窟两壁上有三处小龛造像,其中有“[[长安]]二季[[尹思贞]]”造像题记,“长安三季李怀膺造弥陀像”题记,和“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题记。 驼山第四窟为小型窟。造像头部残缺。主尊为倚坐像,手施无畏与愿印,造像表面风化严重。菩萨像已无法看出究竟着什么样的宝冠,仅可看到宝冠飘下的宝缯。由肩部垂下的披帛,上卷至肘部,衬托着雕刻精美的璎珞。 ==内饰莲花== [[璎珞]]在胸前联结于一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垂至上腿部。下裙已不像二、三窟菩萨那样宽博。这样的风格,虽然仍具有[[隋朝]]菩萨的许多特点,但胸前兽头形的环饰和没有下垂的裙带,以及腰部稍有曲线的样子,又具有了初唐菩萨的某些特点。 在驼山石窟中,第五窟为小型窟,刻一佛二胁侍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面庞呈椭圆型,五官残缺,后有圆型头光。内饰莲花。主尊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衣纹比较简洁流畅。两胁侍菩萨面部残缺,头戴高冠,宝缯飘然下垂,颈饰项圈;身材修长而富有曲线变化;其服饰华丽,身着披帛,长裙曳地,外饰精美的璎珞。此窟虽没有准确纪年,但从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来看,与[[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隋代造像极为相似,故应为隋代的遗物。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在我国历史上仅仅存在38年,虽然[[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但因时间太短而单独开凿的石窟数量极少。而驼山石窟中,隋朝造像占了一大部分,而且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这充分说明,隋朝时期,佛教在青州地区是极为兴盛的。 ==历史沿革== 驼山石窟,从北周开始开凿,到唐代中期完成,历时近二百年时间。这期间,当地的劳动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元朝时由于佛道之争,驼山曾一度为道家所占据,使造像略有破坏。“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些佛教艺术珍品,居住在山下的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日夜在山上巡逻。使这些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了一场浩劫。1988年,驼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介绍== ===综述=== 驼山自古以来就是名震青齐的游览胜地,号称“驼岭千寻”<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6IqLFeTuIyhiNt4cB93neUQQ2x4o-_4N4LxKomJ_hoAuQDp3cI5hydM7Xe6uZ5eq 龙脉精神走进青州系列报道之二驼山写生],雅昌艺术网 2014-9-28</ref>。它位于青州城西南4公里处,海拔408米,面积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48.9公顷,森林覆盖率89.15%,古树5000余株。它绵延数里,远远望去,顶上双峰对峙,“其象如驼”。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登山始处,山前石壁上,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篆书“驼山”二字,至今赫然在目。山高岭翠,自然景色优美。它与城南的云门山、劈山同为古城青州的天然屏障,被《[[齐乘]]》赞为“三山联翠,障城如画”。 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闻名遐迩,不仅因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及百余种动植物,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为数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山顶的昊天宫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明代[[谢肇之]]游罢驼山,不胜感慨,有诗为证:不厌驼山路,千峰列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现在,从青州城有公路直达驼山脚下,登山石阶直达山顶。山腰便是望佛台,立于台上,可见东南方向由山体曲线形成的天然巨佛。该佛长2500米,五官端正,安详慈和,维妙维肖,口、鼻、下颏、喉节尤为逼真传神,举世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主峰=== 驼山主峰东南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著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就在这里。石窟是古代一种就着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唐时称为[[驼山寺]],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正面的阿弥陀佛和两旁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造像,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其隽美的女性形象和奇异的服饰,常使前往考察的专家和观光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造像中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带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其成像年代,据考证最早的雕成于北周,最晚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国现存造像中的珍品。它汇集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唐三个时代的石窟造像,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深受有关专家学者的称赞。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东部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视频== ===<center> 驼山石窟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青州驼山奇岭 </center> <center>{{#iDisplay:i0872ix2xy2|560|390|qq}}</center> <center> 驼山佛窟之谜上 </center> <center>{{#iDisplay:z0701f8gouk|560|390|qq}}</center> <center>青州云门山驼山风景区欢迎您</center> <center>{{#iDisplay:d0180ty3ha9|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返回「
驼山石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