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駝山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駝山石窟

名   稱 : 駝山石窟

類   型 : 中國石窟

地   點 :山東青州

造   像  : 638身

駝山石窟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東省青州市西南的駝山主峰東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處,摩崖造像群1處,葬窟1座,造像638尊。

開鑿於北周末年至唐長安三年。元初道教占據駝山寺,改建成昊天宮。駝山石窟位于山頂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處摩崖造像,共計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約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態各異,種類繁多,雕鑿技藝精湛。造像題材,按其形象和銘文的記載,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幾類:一是西方三聖像;二是釋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觀世音菩薩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養人像,是出錢造像的人為自己或為其親人刻出的供養像。駝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共有四個窟,即第二、三、四、五窟。另外,在第五窟北面的摩崖造像中也有隋朝的造像。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石窟景點

第 一、四窟均為唐代作品[2]。第1窟高1.9米,寬2.3米,深 4.1米。

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薩、二脅侍、二力士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豐滿,頸佩蓮花瓣項圈,身着輕薄質地的袈裟

菩薩高髮髻,面相豐滿而秀美,頸下瓔珞,手臂佩釧,袒上身,胸部豐滿,斜披帛帶,右手持鮮花,體態呈曲線,立於蓮座上,顯示出盛唐造像的風格。窟左右側有 4個小龕,造像間有3處題記,一為長安二年(702年)青州刺史尹思貞「謹施淨財於駝山寺敬造石佛像」;一為長安二年任玄覽造觀音像;一為長安三年李懷膺造像。這些題記提供了第 1窟開鑿的準確年代。葬窟為空窟,平面呈「L」字形,門高1.7米、寬1.5米。各窟前原有出廈建築,現已無存。第四窟破壞地比較厲害,佛、弟子、菩薩頭部都已殘。殘存部分的風格跟二、三窟造像不同,應是唐代開鑿。

主體造像

第二、五窟開鑿時間晚於第3窟。第2窟高4米,寬3米,深3.5米,基座僅0.1米[3]。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寬1米,深0.8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窟壁有10佛像。這 2窟造像風格相同,造像面部較為豐滿,頸部有橫線。

本尊着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狀。二脅侍頭戴高冠,冠側出較大的寶繒,頸佩連珠狀項環,長裙拽地。刻於窟門的二力士,手舉短劍,形象勇猛。雕像中有頭戴小圓帽,身着翻領大衣,腰束寬帶,腳穿軟底尖頭皮靴的西域人形象。這些形象與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薩裝飾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圓潤,彩繪顏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點。

駝山第二窟為中型窟,正面刻一佛二脅侍菩薩,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養人像。阿彌陀佛跏跌坐,螺形髮髻,面相圓潤,內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帶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繪出田相衣紋,手施無畏與願印。兩脅侍菩薩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帶微笑,冠帶長長的垂至肩部,頸部戴連珠狀的項鍊,帔帛下垂於胸腹間,然後上卷至肘部,身前極細緻的瓔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長裙曳地,正中有寬博的裙帶垂下。這樣的衣紋和圖案,為隋代菩薩造像裝飾的一般特徵。此窟東壁有一供養人像,着翻領,窄袖的大衣,無開胯,腰間有扣,扣下束帶,帶上刻連珠形圖案,足着尖頭皮靴。

北周末年

駝山第三窟為一佛二菩薩像和341尊千佛像[4]。駝山石窟中第三窟開鑿年代最早,屬北周末年。高7.5米,寬4.5米,深6米,基壇高1.2米,尖拱形頂。主體造像為本尊及二脅侍, 並有千佛像。

本尊面容清秀,頸無橫線,着褒衣博帶大衣,結跏趺坐。二菩薩頭戴高冠,冠帶下垂,面目清秀,頸佩如意狀項圈,長裙拽地,瓔珞較為簡單。千佛像由小龕組成,每龕1~3尊,龕旁有造像人題名。造像雕刻刀法為平刀直切式,具有極濃的北朝風格。壇基上有 6處題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題名,證明該窟的開鑿時間為北周末年。

正中為阿彌陀佛,它高約6米,是山東省現存最大的佛像。結跏趺坐,面相圓潤,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細長,雙目微閉,目光下斂,帶有沉思的神情,內着僧祗支,胸前結帶,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袈裟上有紅色彩繪。手施無畏與願印。在壇基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的題記。據《隋書》卷47《韋世康傳》記載:「世康從父弟操,字元節,剛簡有風概,任周致位上開府光州刺史。高祖為丞相,以平尉遲迥功,進位柱國,封平桑郡公,歷青荊二州總管,卒諡曰靜」。由此可知,這個大像的開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遲迥功而被晉升為柱國,封為平桑公,做青、荊二州總管的韋操

主要特徵

駝山第一窟為小型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該窟本尊像面型豐滿,頸佩蓮花瓣項鍊,臂帶釧,胸部突出,身穿極輕薄的袈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這尊造像身材健美而勻稱,面容溫柔而慈祥,具有女性的特徵。該窟中的菩薩像雕刻得尤為生動:頭部飾高髮髻,面相豐滿圓潤,項鍊複雜華麗垂至胸前,上身袒露,披帛由左肩斜垂,在上身纏繞飄然下落。長裙輕薄緊貼腿上,腰間裹以襪肚。它所表現出的豐滿的面相,欹斜有曲線的身材,出水式的下裙等。都是唐代社會中流行美的特徵。該窟兩壁上有三處小龕造像,其中有「長安二季尹思貞」造像題記,「長安三季李懷膺造彌陀像」題記,和「長安二年任玄覽造觀音像」題記。

駝山第四窟為小型窟。造像頭部殘缺。主尊為倚坐像,手施無畏與願印,造像表面風化嚴重。菩薩像已無法看出究竟着什麼樣的寶冠,僅可看到寶冠飄下的寶繒。由肩部垂下的披帛,上卷至肘部,襯托着雕刻精美的瓔珞。

內飾蓮花

瓔珞在胸前聯結於一獸頭形的飾物上,然後向下分垂至上腿部。下裙已不像二、三窟菩薩那樣寬博。這樣的風格,雖然仍具有隋朝菩薩的許多特點,但胸前獸頭形的環飾和沒有下垂的裙帶,以及腰部稍有曲線的樣子,又具有了初唐菩薩的某些特點。

在駝山石窟中,第五窟為小型窟,刻一佛二脅侍菩薩像,主尊結跏趺坐,面龐呈橢圓型,五官殘缺,後有圓型頭光。內飾蓮花。主尊內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帶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衣紋比較簡潔流暢。兩脅侍菩薩面部殘缺,頭戴高冠,寶繒飄然下垂,頸飾項圈;身材修長而富有曲線變化;其服飾華麗,身着披帛,長裙曳地,外飾精美的瓔珞。此窟雖沒有準確紀年,但從造像風格和雕刻手法來看,與龍興寺遺址出土的隋代造像極為相似,故應為隋代的遺物。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僅僅存在38年,雖然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但因時間太短而單獨開鑿的石窟數量極少。而駝山石窟中,隋朝造像占了一大部分,而且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這充分說明,隋朝時期,佛教在青州地區是極為興盛的。

歷史沿革

駝山石窟,從北周開始開鑿,到唐代中期完成,歷時近二百年時間。這期間,當地的勞動人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元朝時由於佛道之爭,駝山曾一度為道家所占據,使造像略有破壞。「文革」期間,為了保護這些佛教藝術珍品,居住在山下的村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日夜在山上巡邏。使這些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避免了一場浩劫。1988年,駝山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駝山介紹

綜述

駝山自古以來就是名震青齊的遊覽勝地,號稱「駝嶺千尋」[5]。它位於青州城西南4公里處,海拔408米,面積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248.9公頃,森林覆蓋率89.15%,古樹5000餘株。它綿延數里,遠遠望去,頂上雙峰對峙,「其象如駝」。據明嘉靖《青州府志》記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登山始處,山前石壁上,明正德年間兵部尚書喬宇篆書「駝山」二字,至今赫然在目。山高嶺翠,自然景色優美。它與城南的雲門山、劈山同為古城青州的天然屏障,被《齊乘》贊為「三山聯翠,障城如畫」。

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聞名遐邇,不僅因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及百餘種動植物,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和山頂的昊天宮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蹟。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明代謝肇之游罷駝山,不勝感慨,有詩為證:不厭駝山路,千峰列翠屏,天連海樹黑,日落岱雲青。現在,從青州城有公路直達駝山腳下,登山石階直達山頂。山腰便是望佛台,立於台上,可見東南方向由山體曲線形成的天然巨佛。該佛長2500米,五官端正,安詳慈和,維妙維肖,口、鼻、下頦、喉節尤為逼真傳神,舉世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主峰

駝山主峰東南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雲霧繚繞,著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就在這裡。石窟是古代一種就着山崖開鑿成的寺廟建築,裡面有佛像佛教故事壁畫石刻等;而摩崖則是將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唐時稱為駝山寺,共有石窟5座,摩崖1處,大小造像638尊。造像題材多為西方的三聖像,即正面的阿彌陀佛和兩旁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飛天像及較小的供養人像等。這些造像,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暢細膩。其雋美的女性形象和奇異的服飾,常使前往考察的專家和觀光遊客讚嘆不已,流連忘返。造像中最大的通高7米有餘(帶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其成像年代,據考證最早的雕成於北周,最晚的刻成於中唐,是我國現存造像中的珍品。它匯集了南北朝時期的北周、隋、唐三個時代的石窟造像,展現了各個時代的風格、藝術特點和追求,深受有關專家學者的稱讚。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國東部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視頻

駝山石窟 相關視頻

青州駝山奇嶺
駝山佛窟之謎上
青州雲門山駝山風景區歡迎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