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82.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篆 的原始碼
←
大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大篆0.jpg|340px|缩略图|右|<big>大篆</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08/2262c4a3d7d04ed0b292fe144997fa51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5367279_16523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历史==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ref>[https://www.sohu.com/a/156766062_554347 宿联课堂:大篆的特征] ,搜狐,2017-07-13</ref>。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有“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由来==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ref>[https://www.docin.com/p-383528662.html 浅谈书法的书体演变],豆丁网,2012-04-16</ref>,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视频== ===<center> 大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可一书房】大篆笔法之收笔教学</center> <center>{{#iDisplay:d07686ffjcq|560|390|qq}}</center> <center>大篆和小篆的写法区别是?</center> <center>{{#iDisplay:c0920g0g1z0|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40 繪畫總論]]
返回「
大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