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決策過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決策過程是中國的一個專有文化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決策過程是指從問題提出到定案所經歷的過程,是從發現問題到制定和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的完整的過程。該過程包含很多步驟。決策是一項複雜的活動,有其自身的工作規律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學程序。在現實工作中,導致決策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嚴格科學的程序進行決策,因此,明確和掌握科學的決策過程,是管理者提高決策成功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決策過程的特點

決策過程的特點是:

1、是全部活動的結果和獲得這些結果的過程的完整結合;

2、既包括決策的拍板,又包括拍板之後的分析、明確問題、制定備選方案、也包括拍板之後的決策實施。

決策過程的環節

決策過程可以寬泛地劃分為四個環節:

(1)提議——就資源使用和結構提出建議;

(2)審批——選擇要執行的決策提案;

(3)執行——執行所批准的決策;

(4)監督——考核決策者的績效和兌現獎勵。

由於決策的提出和執行一般分配給同一審批人,我們因此可以把這兩項職能合併,稱其為決策管理。

決策過程的步驟

1、識別問題

決策是針對所要解決的問題而進行的,因此發現和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成為決策的起點。如果什麼問題都不存在,那就沒有必要作決策。

識別問題的第一步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問題就是事物的實際狀況與事物的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識別問題的第二步是確定引起問題的可能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之後,還不能馬上確定決策目標,因為還沒有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管理者在確定決策目標之前,也應透過問題的表面,深入問題的核心,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在識別問題的過程中,有些管理者過多地去追究責任者,打他們的板子,這種做法是不對的。發現問題之後,管理者首先應該去探究產生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去追究誰是責任者。

識別問題的精確程度有賴於信息的精確程度,所以管理者要盡力獲取精確的、可信賴的信息。低質量的或不精確的信息使時間白白浪費掉,並使管理者無從發現導致某種情況出現的潛在原因。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質量的,在解釋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扭曲。有時,隨着信息持續地被誤解或有問題的事件一直未被發現,信息的扭曲程度會加重。大多數重大災難或事故都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在這一時期,有關徵兆被錯誤地理解或不被重視,從而未能及時採取行動,導致災難或事故的發生。更糟的是,即使管理者擁有精確的信息並正確地解釋它,處在他們控制之外的因素也會對機會和問題的識別產生影響。但是,管理者只要堅持獲取高質量的信息並仔細地解釋它,就會提高作出正確決策的可能性。

2、確定決策目標

決策是為了解決問題,在所要解決的問題明確以後,還要指出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有時由於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管理者儘管知道存在着某些問題,也無能為力,這時決策過程就到此結束。如果問題在管理人員的有效控制範圍之內,問題是能夠加以解決的,則要確定應當解決到什麼程度,明確預期的結果是什麼,也就是要明確決策目標。

決策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根據預測,所能希望得到的結果。目標的確定十分重要,同樣的問題,由於目標不同,可採用的決策方案也會大不相同。

目標的確定,要經過調查和研究,掌握系統準確的統計數據和事實,然後進行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整理分析,根據對組織總目標及各種目標的綜合平衡,結合組織的價值準則進行確定。決策目標的內容應當明確、具體,不能含糊不清。

3、擬定備選方案

一旦機會或問題被正確地識別出來,管理者就要提出達到目標和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這一步驟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在提出備選方案時,管理者必須把其試圖達到的目標牢記在心,而且要提出儘可能多的方案。

管理者常常藉助其個人經驗、經歷和對有關情況的把握來提出方案。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從多種角度審視問題,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於徵詢他人的意見。備選方案可以是標準的和顯明的,也可以是獨特的和富有創造性的。標準方案通常是指組織以前採用過的方案。通過頭腦風暴法、名義小組技術和德爾菲技術等,可以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方案。擬定備選方案要緊緊圍繞着所要解決的問題和決策目標,根據已經具備和經過努力可以具備的各種條件,並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不要拘泥於經驗和實際,也不要忘記不採取任何行動也是備選方案之一。

4、分析評價備選方案

決策過程的第四步是對每一行動方案進行評價。為此,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助於指導和檢驗判斷正確性的決策準則。決策準則表明了決策者關心的主要是哪幾方面,一般包括目標達到成度、成本(代價)、可行性等。然後,根據組織的大政方針和所掌握的資源來衡量每一個方案的可行性,並據此列出各方案的限制因素。

第三是確定每一個方案對於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所能達到的程度,及採用這些方案後可能帶來的後果。要對各方案是否滿足決策所處條件下的各種要求、及所能帶來的效益和可能產生的各種後果進行分析。

最後根據可行性、滿意程度和可能產生的後果,比較哪一個方案更有利。可通過羅列各方案對各個希望目標的滿足程度、各方案的利弊,來比較各方案的優劣。

5、選擇滿意方案

在對各個方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決策者最後要從中選擇一個滿意方案。在抉擇時要注意:

(1)任何方案均有風險。即使在決策過程中絞盡腦汁,選定了一個似乎最佳的方案,它也必定具有一定的風險。這是因為,因素的不確定性只能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在決策時要將預感、直覺、機遇與事實、邏輯、系統分析結合起來進行抉擇。

(2)不要一味追求最佳方案。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決策者預測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備選方案的數量和質量受到不充分信息的影響,因此決策者可能期望的結果只能是作出一個相對令人滿意的決策。

(3)在最終選擇時,應允許不作任何選擇。有時,與其亂來,不如不採取任何行動,以免冒不必要的風險。

6、選擇、實施戰略

方案的實施是決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選定以後,管理者就要制定實施方案的具體措施和步驟。實施過程中通常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保證方案的正確實施;

2、確保與方案有關的各種指令能被所有有關人員充分接受和徹底了解。

3、應用目標管理方法把決策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執行單位和個人。

4、建立重要的工作報告制度,以便及時了解方案進展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7、監督與反饋

一個方案可能涉及較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形勢可能發生變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對問題或機會的初步估計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了的形勢。同時,連續性活動因涉及多階段控制而需要定期的分析。

由於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管理者要不斷修正方案來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定義新的情況,建立新的分析程序。具體來說,職能部門應對各層次、各崗位履行職責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及時掌握執行進度,檢查有無偏離目標,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決策者。決策者則根據職能部門反饋的信息,及時追蹤方案實施情況,對與既定目標發生部分偏離的,應採取有效措施,以確保既定目標的順利實現;對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原先目標確實無法實現的,則要重新尋找問題或機會,確定新的目標,重新擬定可行的方案,並進行評估、選擇和實施。需要說明的是,管理者在以上各個步驟中都會受到個性、態度和行為,倫理和價值以及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