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匡廬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匡廬圖
圖片來自書畫嚴風

匡廬圖〉,絹本,縱長185.8公分、橫寬106.8公分,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五代後梁荊浩的作品。[1]五代的隱逸畫家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荊浩的畫風後來由關仝李成范寬繼承,演變成永恆不朽的巨碑式山水。一般認為〈匡廬圖〉是北宋畫院畫家對荊浩的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徵,但是結合了北宋宮廷畫院的風格,再現與隱逸主題相關的山水形象,向荊浩這位雄偉風格山水之父致敬。

唐寅匡廬圖〉,絹本,縱長148.5公分,橫寬72.2公分,現藏於中國安徽博物院

特徵說明

本幅畫與范寬谿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採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一世紀。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彷彿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一類山巖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棲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岩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密切相關。

前景幾株松樹佇立於煙霧中,松幹的質理和尖細的松針描繪十分細膩寫實,可見畫家觀察自然入微,並且具備高超的寫生技巧。據荊浩《筆法記》記載,他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嘗見古松「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寫生,得數萬本。〈匡廬圖〉這位畫家的畫藝真可謂得到荊浩的神髓。

本幅畫「匡廬」的標題,乃是根據元人柯九思在畫上所題「寫出廬山五老峰」而來,畫中描繪崇山峻嶺、群峰環抱之勢,疊嶂聳入雲霄,瀑布直瀉、飛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騷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廬山形象。廬山,它也是隱士喜愛結廬之地,畫中可見山間屋舍內,擺設有書法屏風,有童僕攜琴而入,點出高士隱居的主題,這應當是後人認為本圖作者為荊浩的原因之一。[2]

參考文獻

  1. 五代梁荊浩匡廬圖.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2016-03-182]. 
  2. 匡廬圖,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