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悉曇文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悉曇文字梵語:सिद्धं Siddhāṃ,意為成就或完美;或者Siddhāmātṛkā),又稱梵字,是西元約600至1200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於婆羅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名稱起源於在文首寫Siddhāṃ 或Siddhāṃ rastu (祝願完美)的字樣的做法。

悉曇文字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並非全音素文字,因為每個字符表示一個音節,不加輔助符號時以a為元音,加輔助符號表示其他元音、鼻化音或止韻。悉曇文字多以毛筆書寫,但亦可以竹筆或鋼筆等書寫。[1]

[]

古代實例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經,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大隨求陀羅尼,後唐公元927年,1978年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出土。

大隨求陀羅尼,北宋公元1006年,1978年發現於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大佛頂陀羅尼,北宋公元971年,敦煌藏經洞

觀自在菩薩千轉滅罪陀羅尼,敦煌藏經洞。

無量壽陀羅尼,敦煌藏經洞

佛教與悉曇文字

悉曇梵字約於六世紀定型,並於南朝的梁代左右傳入漢地。不過傳入之後,並未普及。直到唐代,由於密教的興盛,悉曇梵字才成為學習的重點。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經多以某種版本的悉曇文字寫成,於唐宋時期最為盛行,在唐代,不但是佛教界僧侶熟習悉曇梵字,當時一般士人能書寫或研讀悉曇資料,例如苑鹹的《酬王維》詩:「蓮花梵字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禪。三點成伊猶有想,一觀如幻自忘筌。為文已變當時體,入用還推間氣賢。應同羅漢無名欲,故作馮唐老歲年。」,其中的「三點成伊」即指悉曇文字里的 音(ī)的寫法,可知書寫悉曇文字在當時是一種流行的風尚。

由於密教有念誦梵咒及觀想種子字的修行方法,所以梵字與梵音的學習,受到特別的重視。這種特色表現於漢文佛典中,即有「梵字與漢文音譯對照」的所謂新譯經文出現。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新譯」出的密教經典中,在以漢文音譯梵文專有名詞和術語時,多半會附上梵文原文。尤其是譯到有關陀羅尼或梵文字母時,他們開始使用梵漢對照並列的「新式譯法」,而當時的梵文即是悉曇體。

日本僧人空海在公元804年到達中國,向曾經在那爛陀寺修行的僧人般若三藏學習梵文,於公元806年歸國後,將悉曇文字傳至日本。此時,往印度的佛教陸上朝聖之路已經被擴張中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所阻斷。後來,天城體等文字在印度取代了悉曇文字,因此前者現今僅在東亞使用。悉曇梵字在唐末及五代的毀佛事件後,於漢地幾乎可說完全失傳了。但由於日本留學僧與唐代交流頻繁,所謂「入唐八家」(最澄,空海,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叡)大量自中國引入悉曇資料,因此唐代的密教與悉曇梵字之學,還有許多悉曇資料都被保存於日本。

因為佛教的真言(咒文等)需用原音念誦,而漢字被認為無法準確紀錄梵語,悉曇文字在東亞保留下來,其中以日本保存最為完善。其書寫在密教中使用。日本的若干教派在書寫真言及經文時仍使用悉曇文字(又稱「梵字」),如密教的真言宗和天台宗及混合教派修驗道。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多數真言保留悉曇文字,而韓國佛教也以一種版本的悉曇文字書寫「種子」音節(Bīja)。

法隆寺貝葉 日本法隆寺藏有兩片貝葉經,由遣隋使小野妹子於大約公元609年帶回日本。最下一行是字母列表。後世有三種臨寫本:《淨嚴的寫本》(1694年)、《慈雲的刊本》(1762年)和《阿叉羅帖本》(1859年)。

悉曇章的記載 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第二(三國):「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

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四:「一則創學悉談章。亦名悉地羅窣睹。斯乃小學標章之稱。俱以成就吉祥為目。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轉。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餘字。合三百餘頌。凡言一頌。乃有四句。一句八字。總成三十二言。更有小頌大頌。不可具述。六歲童子學之。六月方了。斯乃相傳。是大自在天之所說也。」

悉曇四種相承 指悉曇四種隨緣相承。梵字本源相承有法爾、隨緣二種,法爾常恆之相承系依《大日經》之說,隨緣相承有四種:

梵王相承,又作南天相承。即印度所用悉曇文字為梵天所造之說。梵王所造之梵書有根本四十七言、十二摩多、三十五體文,若合字轉成則成無盡多字,且立十八章以為標準。唐代智廣之《悉曇字記》所說南天相承摩酰首羅(maheśvara)之文,即指此梵王所造之悉曇。

龍宮相承,又作中天相承。佛陀入滅後七百年中,龍樹菩薩入海得大乘經所傳之悉曇;據《悉曇字記》所載,中天兼以龍宮文,與南天小異而綱骨同。

釋迦相承,為釋尊宣說經典中所示之悉曇。即《文殊問經》之五十字母、《華嚴經》之四十二字門、《方廣大莊嚴經》示書品之四十六字母、《大集經》海慧菩薩品之二十八字門句、《大品般若經》之四十二字門、《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之十四音五十字義等。乃佛陀入滅後,由文殊、彌勒、阿難等結集而傳於世。

大日相承,乃大日如來所說之悉曇。指《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之五十字、《大日經》具緣品、同字輪品之五十字等。由金剛薩埵結集,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得之而傳誦流通。

電腦字體

悉曇文字仍然主要是手寫文字。已有將其錄入電腦的嘗試,但列入Unicode之前尚未能錄入所有的聯合輔音(conjunct consonants)。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於編撰其電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經時,曾商借台灣嘉豐出版社甫開發製作完成的悉曇字體及輸入法,並免費提供大眾使用。惟此輸入法是配合繁體中文BIG5碼製作,在以Unicode碼為主或中文以外的其他語言版本操作系統(如Windows 2000)中,容易產生問題而未能完善使用,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日本開發的軟件「今昔文字鏡」(Mojikyo)也含有悉曇文字。

程式SiddhamKey可用於輸入悉曇文字,但尚有若干不足。

Muktamsiddham自由悉曇文字體,支援Unicode。

華梵·簡潔多功能梵語、巴利語可以輸入梵語天城體和轉寫字體,只要電腦安裝了支援Unicode的字體,同樣可以輸入悉曇文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