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唱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唱法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民族唱法

外文名稱;Nazionale cantanti

分類;戲曲唱法、說唱唱法等

應用學科;音樂學、音樂表演

代表人物;朱逢博、宋祖英等

代表作品;《茉莉花》、《月之故鄉》等

起源;遠古時期

特點;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

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1]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但是漢語的方言與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漢族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的特點,南方漢族民歌則要委婉靈巧的特點,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由於民族唱法產生於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因此,在群眾中已有深深紮根,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歷史淵源

起源

中國民族聲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它產生於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吳越春秋》中記載的黃帝時期的"彈歌",和《淮南子》中記載的承膠拳疊"勞動號子",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基本雛形。它們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吶喊為主。嚴格地講,中國古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演進,就是從原始的勞動而產生的"號子"開始萌芽,到歌、舞、樂三結合的原始音樂形式的形成,後又演變成歌舞和各種戲曲、雜劇、曲藝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動成為一門單獨的藝術形式的發展過程妹戰斷。

從遠古時期的《侯人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國戲劇、說唱藝術各種民族音樂體系都離不開聲樂。因此,中國古代民族聲樂藝術應該把聲樂的起源、萌芽、以及後來形成的各種戲曲、雜劇、詩詞、小曲、說唱等納入古代民族聲樂藝術研究範疇。中國古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演進,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的起源、萌芽、演變、發展的過程。遠古時期,最原始的音樂是聲樂,是人類勞動與自然鬥爭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由於勞動產生了語言,人腦的發達,為音樂的產生準備條件。原始的音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節奏因素較突出。相傳黃帝作有《彈歌》反映原始狩獵生活:《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有"八闋",是一首共含八個曲子的組歌,表演者手執牛尾,邊跳邊唱。這個時期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聲樂藝術形式,表現簡單、原始,但已經有了固定音高,並出現了簡單的音階,節奏較明顯和突出。這標誌着古代聲樂藝術開始萌芽。

公元前21世紀以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即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歌唱作為古代重要的音樂形式更加墊烏犁樂盛行。它幾乎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愛好。但唱的歌曲統治者和庶民是不同的。據《詩經》記載,當時存有305首歌曲,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有15首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流行範圍大約在陝西、山西、翻朽危河南、山東、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東部。這是周朝初年(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近500年間的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一般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同情勞動人民、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作品。"頌"大多為古老的"祭歌"。"風"是《詩經》的精華,內容涵蓋極其豐富,傳載也有多種多樣:有愛情、有勞動、有生活風俗、有諷刺、有童話等悼堡。歌唱形式也豐富多樣:有獨唱、有對唱、幫腔等。

發展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中國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主要以郭蘭英、王玉珍等老一輩歌唱家為代表。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等客觀因素,致使這個時期的民族唱法要更加注重語言"說"的音樂感,其發聲方法融入了中國許多戲曲的元素、發聲方法和特點等,它主要以真聲為主,聲音自然、細膩,具有明顯的傳統民歌的特點。當時許多優秀的聲樂作品,如《我的祖國》等至今仍廣為傳唱。

第二階段是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主要以馬玉濤、朱逢博、李雙江等老一輩歌唱家為代表。這個時期的民族唱法無論是對歌曲的駕馭能力,還是在對歌曲作品的情感詮釋,都有了很大的飛躍。他們打破了以戲曲為元素的這種傳統唱法,打開喉嚨、混入假聲,使聲音圓潤流暢、上下貫通,改變了之前以真聲為主的發聲技巧。如《馬兒啊,你慢些走》等依然盛行傳唱。

從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很多聲樂愛好者開始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西洋唱法,特別是以朱逢博為代表在具有中國民族聲樂特色的基礎上,融合了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方法,在聲音技巧上也有了質的飛躍,創造了新的民族唱法,後以宋祖英、張也、吳碧霞等這些新一代歌唱家為代表,形成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基本特徵

民歌唱法的特點是,聲音聽起來很甜美,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民間歌曲源於人民之中,是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民族語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說,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搖籃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號子系列歌曲等。有許多值得敬佩的音樂工作者,曾歷盡艱辛的到祖國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種民間歌曲。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民跨戰一個人能說,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繼承中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借鑑了美聲唱法的簽危達特點,經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出來的一種完美的唱法。這種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優點,例如咬字吐字清晰,聲音甜美,氣息靈活;又有美聲唱法的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特點。這種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員的唱齡延長。同時,這種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劇的大段唱腔,是中國優秀聲樂教育事業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民族唱法在第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真聲運用的比較多,聲音位置相對靠前,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為主,發音時口腔用力較大,發音咬字的動作比較明顯,吐字比較清晰,在當時提倡以字帶聲的唱法,音色明亮,聲音相對比較單薄;第二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在繼承了中國早期傳統民族唱法的同時,改變了以真聲為主的發聲技巧,混入了假聲,使音色不僅明亮,而且還具有了穿透性,讓聲音更加圓潤通暢;第三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在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基礎上,結合併運用了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擴大,咬字輕鬆自然,呼吸流暢、聲音明亮集中、極具表現力,同時,能夠演唱的歌曲技巧難度增大,風格也更為多樣化,這是民族唱法發展的一個新的篇章,是民族聲樂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戲曲、民歌、曲藝、歌劇等。中國的戲劇品種多達上百種,它是一個將劇、歌、舞、技結合在一起的複雜的戲劇體系。戲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四功"即唱、做、念、打和"五法"即手、眼、身、步、法的藝術手段來塑造劇中的角色。民歌來源於民間,可分為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和創作民歌這幾種表現形式,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都有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歌。曲藝是民族聲樂藝術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主要是用說、唱、奏、演的綜合形式來表現的。歌劇和戲劇的表現形式基本一樣,只不過少了"打"的成分罷了,而歌劇中的民族唱段卻是最能體現演唱者的技巧和水平的。

演唱形式

民族唱法的演唱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它是由其自身所處的地域環境、歷史文化、人文風俗、民族語言、審美觀念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中國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等因素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個性化特色。一般地說,南方氣候溫和,山清水秀,演唱風格秀麗輕巧、清脆甜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風格高遠嘹亮、熱烈激昂。"在近現代的民族唱法發展中,由於受到了美聲唱法的影響,其演唱的風格不僅保有了民族聲樂藝術所特有的傳統精髓,在發聲方法和歌曲作品上也逐漸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由此可見,民族唱法的演唱風格正在不斷地完善,將日趨走向個性與成熟。

相關視頻

歌曲《曙色》王喆 民族唱法_[青歌賽]

參考資料

  1. 民族唱法的發聲技巧 , 勤學培訓網,202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