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活質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稱為生存質量或生命質量。全面評價生活優劣的概念。通常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展的一種結果。

術語簡介

當這一術語被引入醫學研究領域時,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質量。與存活和其他類型的臨床結果一樣,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他們所接受的醫療保健服務[1]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活質量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J.K.加爾布雷思所著的《富裕社會》(1958)一書中。該書主要揭示美國居民較高的生活水平與滿足社會的、精神的需求方面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現象。他在1960年發表的美國《總統委員會國民計劃報告》和R.R.鮑爾主編的《社會指標》文集中正式提出生活質量這個專門術語。此後,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60~70年代,美國學者對生活質量的測定方法及指標體系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後,生活質量研究相繼在加拿大、西歐和東歐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展開。80年代初,中國開始結合國情對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有關問題進行研究。

指標體系

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分為兩類:

①客觀條件指標

包括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產品的種類和質量、就業情況、居住條件、環境狀況、教育[2]程度、衛生設備和條件、社區團體種類和參與率、社會安全或社會保障等等。通過對這些客觀綜合指標的比較分析,可以權衡社會變遷程度。

②主觀感受指標

主要測定人們由某些人口條件、人際關係、社會結構、心理狀況等因素決定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對滿意度的測定通常分生活整體的滿意度和具體方面的滿意度兩種。

和諧社會提出了很多讓人期望達到的東西。比如生活質量問題就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詞語。我私自認為生活質量指的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而精神尤其重要。固然如今絕大部分人不為物質生活而發愁,但是物質生活也是人們心中所永遠也滿足不了的。人們對物質的需求遠遠超過精神生活的需求。看重的是物質而並非精神,其實不然,人活在世上應該以精神為重,精神生活好了,我想比物質生活還為重要。我想和諧社會提出的這個也是符合大家的期望的。

生活質量要素

一個城市的居民生活質量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政治和社會環境(政治穩定,犯罪,執法等)

經濟環境(外匯兌換規定,銀行服務等)

③社會文化環境(檢查,限制人身自由等)

④健康和衛生(醫療用品和服務,傳染病,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空氣污染等)

⑤學校和教育(標準和供貨的國際學校等)

公共服務和運輸(電力,水,公共交通,交通擠塞等)

⑦娛樂(餐廳,劇院,電影院,體育和康樂等)

消費品(糧食供應/每日的消費項目,汽車等)

⑨房屋(房屋,家電,家具,維修服務等)

自然環境(氣候,記錄自然災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