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消費 | |
---|---|
消費( Consumption ),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消費又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前者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後者是指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是"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它是恢復人們勞動力和勞動力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1]
理論
宏觀經濟學中,指某時期一人或一國用於消費品的總支出。嚴格地說,"消費"應僅指這一時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分享過的或吃掉了的)消費品。但在實際上,消費支出包括所有已購買的商品,而這其中許多商品的使用時間要遠遠超出考察時期,如家具、衣物和汽車等。
20世紀30年代以前,關於消費理論的研究比較簡單。當時處於支配地位的正統理論是馬歇爾的需求理論。這種需求理論的要點是:假定消費者收入不變,消費者所獲得的商品數量依價格的升降向反方向變動。恩格爾係數是衡量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2]
20世紀30年代以後,凱恩斯把消費問題引入到宏觀經濟領域,他把消費看作是國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式之一。購買消費品的支出,稱為消費支出。從全社會看,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總支出等於總收入。在兩部門的經濟中,社會總需求等於消費和投資之和,從總需求中去掉投資支出,就是消費支出。凱恩斯在分析了消費概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使消費理論增添了新的涵義。消費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變量。
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取決於一個人的當前收入。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認為,一個人會在其一生中,綜合考慮消費和收入問題,消費取決於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支出的綜合衡量。
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提出,一個人的消費取決於過去的消費和周圍人群的消費。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費理論提出,一個人的消費取決於他的長期的持久性的收入。
特點
消費又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前者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後者是指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是"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它是恢復人們勞動力和勞動力再生產不可少的條件。通常講的消費,是指個人消費。
例如,資本主義生產就是以剝削僱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為目的的生產。這就決定了勞動人民的消費被限制在很狹小的範圍內。勞動人民消費水平的低下又阻礙甚至破壞生產的發展,經濟危機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就消除了生產和消費的對抗性矛盾。並且消費也成為推動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的強大動力。
消費資料的層次劃分考察消費結構必須對消費資料加以科學分類。按照消費資料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及人們消費它們的形式,可作如下層次的劃分:把消費資料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發展資料三大類。生存資料是補償勞動者必要勞動消耗所必需的消費資料;發展資料是勞動力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資料;
享受資料是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享樂需要的消費資料。在這三大類中,生存資料是消費資料中基礎性層次,其消費需求的彈性最小。人們只有在獲得這一層次的消費之後,其消費需求才會向較高的層次延伸和發展。但是,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三類消費資料的數量和種類也不斷增加和擴大,某些原來屬於發展或享受的資料會轉化成生存資料。
因此,三類的區分只能是相對的、歷史的。它們在內容上既有很多交叉和相互關聯的"結合部",而且它們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歷史
20世紀30年代以前,關於消費理論的研究比較簡單。當時處於支配地位的正統理論是馬歇爾的需求理論。這種需求理論的要點是:假定消費者收入不變,消費者所獲得的商品數量依價格的升降向反方向變動。恩格爾係數是衡量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20世紀30年代以後,凱恩斯把消費問題引入宏觀經濟領域,他把消費看作是國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式之一。購買消費品的支出,稱為消費支出。從全社會看,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總支出等於總收入。在兩部門的經濟中,社會總需求等於消費和投資之和,從總需求中去掉投資支出,就是消費支出。
凱恩斯在分析了消費概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使消費理論增添了新的涵義。消費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變量。
心理
消費心理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消費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個性心理特徵。消費心理學是消費經濟學的組成部分。研究消費心理,對於消費者,可提高消費效益;對於經營者,可提高經營效益。
類型
一是計劃型,按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和夫妻生活目標制定計劃,消費時大致按計劃進行,非常理智,很少出現盲目和突擊性消費。
二是隨意型,這種類型的人完全按個人喜好和臨時興趣進行消費,較少考慮整體消費效益,所謂錢多多花,錢少少花是這部分人的突出特點,較易出現盲目和浪費性消費。
三是節儉型,消費時精打細算,能省即省,並且善於利用再生性消費。這一類型的消費方式能夠使家庭逐漸殷實,然而過於節儉的意識有時可能因過量購買便宜貨而造成積壓性消費。
這三種消費方式都各有利弊,過分按計劃消費,遇到臨時性的消費時有可能錯過好產品;年輕的夫妻大多喜歡隨意型消費,但沒有計劃的隨意消費有可能導致入不敷出,影響夫妻關係;節儉型的消費大多是老年人的選擇,但同樣適用於年輕的家庭,適當的節儉可以帶來可觀的效益。
決策
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謹慎地評價某一產品、品牌或服務的屬性並進行選擇、購買能滿足某一特定需要的產品的過程。廣義的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為了滿足某種需求,在一定的購買動機的支配下,在可供選擇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購買方案中,經過分析、評價、選擇並且實施最佳的購買方案,以及購後評價的活動過程。
它是一個系統的決策活動過程,包括需求的確定、購買動機的形成、購買方案的抉擇和實施、購後評價等環節。
相關
1.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是衡量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恩格爾係數其實是: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公式:〔食品支出/個人(家庭或國家)總消費支出〕*100%。恩格爾係數越高,表示其越貧窮,恩格爾係數越低,表示其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2.消費指數
消費者價格指數(英文名稱:consumer price index,縮寫:CPI)簡稱消費指數,指的是衡量所選定的一籃子消費品購買價格的指數。計算指數時,每種商品的權數依據1982-1984年間該商品在城市消費者生活開支中所占的份額來確定。
它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
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2008年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
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是世界各國普遍編制的一種指數,它可以用於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和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