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區服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社區服務是指政府、社區[1]居委會以及數字社區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為社區成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其他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務。

當前,隨着我國經濟成份、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形式的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大量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流動人員進入社區,社區居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趨勢,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群眾的多方面需要給社區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有利於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體現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於擴大就業、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利於不斷滿足居民群眾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當前要重點開展好的社區服務是:面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社區服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探索的一條貼近基層、服務居民的社會化服務新路子。

社區服務釋義

社會學上的解釋:社區服務,就是一個社區為滿足其成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社會性福利服務活動。

特徵

1.社區服務不只是一些社會自發性和志願性的服務活動,而是有指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服務體系;

2.社區服務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產業,它與經營性的社會服務業是有區別的;

3.社區服務不是僅由少數人參與的為其他人提供服務的社會活動,它是以社區全體居民的參與為基礎,以自助與互助相結合的社會公益活動。

作用

1.對社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有着很大的推動作用;

2.可以使社區成員擁有更多的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和閒暇時間,讓人們從沉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3.可以使人們更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創造出更多社會財富;

4.通過廣泛群眾參與,會培養出一種高尚的社會道德與社會風氣;

5.有利於早期人們的主體意識,協作意識,法紀意識和文化意識,有利於提高人的素質。

發展現狀

自1986年民政部倡導社區服務以來,社區服務已從最初探索社會福利社會辦和職工福利向社會開放,向社會生活更廣泛的領域拓展和延伸,這對於促進經濟發展[2]、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區服務範圍和內容得到拓展。社區服務的項目和內容已基本涵蓋廣大居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服務內容由10多項發展到200多項,包括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青壯年人和優撫對象、駐社區單位等各類群體,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保障等服務項目普遍展開,多種便民生活服務圈不斷湧現,社區居民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尤其是伴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些社區服務企業開始為社區內居民和單位提供送餐、存車、物業管理等後勤社會化服務,開闢了社區服務業發展的新領域。初步構築起以社會救助為基礎的集家政服務、物業管理、職業中介、心理諮詢、健康保健等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服務設施和網絡初具規模。我國有城區852個,街道6152個,社區79947個。各城區、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各居民委員會大都建立了社區服務站,形成了區、街道、居委會三級社區服務網絡,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我國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9.5萬個,便民利民網點66.5萬個。2001年至2003年,各級民政部門通過實施「星光計劃」,籌集134.8億元在全國城鎮建立起了3.2萬個老年活動之家,有效改善了為老服務條件。全國40%的社區組織服務用房已達到100平方米以上,87%的社區有社區服務中心(站),93%的社區有勞動保障所(站),80%的社區有警務室,85%的社區建有衛生服務站(點),70%的社區有圖書室。初步形成了以社區服務中心為紐帶,廣泛聯繫各類社區服務企業、服務人員的社區服務網絡。

---吸納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作用突出。各城區、街道和社區以社區服務為載體,認真做好社區就業崗位開發、社區再就業服務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社區再就業工作融入到社區,服務到社區,落實到社區,促進社區再就業工作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積極拓寬社區就業門路,引導和幫助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服務領域實現再就業,2005年底,我國現有社區服務從業人員357.8萬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38.8萬人。特別是一批大中型工業企業通過剝離後勤服務、利用閒置資源、興辦社區服務實體等,實現了人員分流,增加了職工收入,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穩定。

---改進了社區服務的方式和方法。全國許多地方在街道層面開展「一站式」服務,為居民提供便捷優質的辦事服務。一些地方還加大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在社區配備了勞動保障、計劃生育、衛生保潔、社會治安等協管員,使社區服務的社會效益明顯增強。許多城市社區還建立了陽光超市、慈善超市、扶貧超市等扶貧幫困載體,積極為社區困難群體排憂解難。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把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於社區服務,一些地方的城區和街道普遍建立了信息網絡平台,並與社區居委會的社區服務站實現聯網,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全國60%的城區建有社區管理服務信息網絡,例如太原市廟前街社區創建的《社區服務網》,在方便社區居民隨時獲取社區服務信息的同時,促進了社區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