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菲利普斯曲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菲利普斯曲線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菲利普斯曲線是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現實統計資料所給出的反應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之間相互關係的曲線。該曲線最初表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反向變動關係,經發展,新古典綜合派將菲利普斯曲線改造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即:當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較低。

菲利浦斯曲線的重要觀點

菲利浦斯曲線提出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繫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着替代取捨的關係,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為通貨膨脹為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替代取捨關係,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菲利普斯曲線的作用

菲利普斯曲線表明了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的推動所引起的,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換取較低的失業率;或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菲利普斯曲線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

在1958年,就任於倫敦經濟學院的威廉·菲利普斯,發現名義工資的變動率是失業率的遞減函數,這就是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

但是菲利普斯僅是用數據做了實證分析,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並沒有給出理論上的解釋,使之缺乏理論基礎。

菲利普斯同事理查德·利普西,提出了過度需求模型,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提供了理論解釋。

他認為,失業率與勞動力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程度呈負相關的關係,即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多,失業率越低。

勞動力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程度又和名義工資上升率呈正相關的關係,即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多,名義工資上升率越多。

所以,可以推出失業率和名義工資變化率也呈負相關的關係。

新古典綜合派的菲利普斯曲線

在1960年,新古典綜合派的薩繆爾森和索洛用通貨膨脹率代替了貨幣工資增長率,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新古典綜合派的菲利普斯曲線。

為什麼可以用通貨膨脹率代替貨幣工資增長率呢?因為有一個理論表明產品價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勞動成本固定加值法。

即每單位產品價格=平均勞動成本+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利潤。

可以看出,產品價格和工資(平均勞動成本)是呈正相關的。

菲利普斯曲線就變成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即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

我們可以寫出其數學表達式:

π=-a(u-u*)

π:通貨膨脹率,u:失業率,u*:自然失業率,a:價格對於失業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上式則表明:當失業率超過自然失業率,即>u*時,價格水平下降,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價格水平上升。

菲利普斯曲線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由於企業和工人關注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名義工資,所以人們預期通貨膨脹率高,名義工資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提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即當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係的曲線。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表達式為:

π-πe=-a(u-u*)

即:π=πe-a(u-u*)

πe:預期通貨膨脹率,

該曲線表明:當實際通貨膨脹等於預期通貨膨脹時,失業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其政策含義為:在短期中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可以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的,即調節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內有效。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中,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貨膨脹率保持一致,即π=πe,則u=u*,即失業率處在自然失業率水平。

長期中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係。且長期中經濟社會能夠實現充分就業,失業率處在自然失業率水平。其政策含義表明,長期中,政府運用擴張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