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93.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函 的原始碼
←
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函'''(拼音:há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内装箭矢的箭囊。函的本义即箭袋,泛指包物的东西,又特指包信等物的封套。另外函又表示含物之器。又引申为包含、涵盖等抽象意义。<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62194755065513525.html?fr=bks0000&word=%E5%87%BD 名词解释:函]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3120071742,114487206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688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象形字。“函”字甲骨文,它很像一个袋子里装着一支箭(矢)形状,袋子上还有一个便于手拿或挂在腰上的提手或挂钩。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袋子里的“箭”(矢)倒了过来。发展至图4的小篆时,构形有了较大的讹变;挂钩移到“函”顶上,像半个“弓”字,“矢”也完全走样了。经过隶变,已面目全非,楷书字形随小篆以讹传讹,已经看不出箭袋的形迹了。《说文解字》小篆隶定后其实是“圅”,后来出现了作为异体字的“函”,由于民间多用“函”,故“圅”就渐渐废去。《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圅”作为“函”的异体字淘汰。 “函”字的本义是指“装箭的袋子”,由此就引申出了装信的“信函”“信封”等义。后来又由“信函”引申出包裹物件的东西,如“匣子”“盒子”“函套”等。还有铠甲,由最初的箭匣(箭被箭匣罩着)引申为铠甲(人被铠甲罩着)。后来又由“信函”引申为“信件”,如《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里说:“(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意思是说:曹操每遇到疑难之事时就写信向刘晔请教。现代汉语还有“公函”“来函”“函告”之称。此外,“函”又由“箭袋(函物之器)”义抽象[[引申]]出“包含”“包容”等义,如《汉书·叙传上》里说“函之如海”,意思是说能像大海一样包容无数之物。但后来“包含”的意义都用“含”,而不用“函”了。
返回「
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