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拼音:há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內裝箭矢的箭囊。函的本義即箭袋,泛指包物的東西,又特指包信等物的封套。另外函又表示含物之器。又引申為包含、涵蓋等抽象意義。[1]

[]

象形字。「函」字甲骨文,它很像一個袋子裡裝着一支箭(矢)形狀,袋子上還有一個便於手拿或掛在腰上的提手或掛鈎。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字形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袋子裡的「箭」(矢)倒了過來。發展至圖4的小篆時,構形有了較大的訛變;掛鈎移到「函」頂上,像半個「弓」字,「矢」也完全走樣了。經過隸變,已面目全非,楷書字形隨小篆以訛傳訛,已經看不出箭袋的形跡了。《說文解字》小篆隸定後其實是「圅」,後來出現了作為異體字的「函」,由於民間多用「函」,故「圅」就漸漸廢去。《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圅」作為「函」的異體字淘汰。 「函」字的本義是指「裝箭的袋子」,由此就引申出了裝信的「信函」「信封」等義。後來又由「信函」引申出包裹物件的東西,如「匣子」「盒子」「函套」等。還有鎧甲,由最初的箭匣(箭被箭匣罩着)引申為鎧甲(人被鎧甲罩着)。後來又由「信函」引申為「信件」,如《三國志·魏書·劉曄傳》里說:「(曹操)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意思是說:曹操每遇到疑難之事時就寫信向劉曄請教。現代漢語還有「公函」「來函」「函告」之稱。此外,「函」又由「箭袋(函物之器)」義抽象引申出「包含」「包容」等義,如《漢書·敘傳上》里說「函之如海」,意思是說能像大海一樣包容無數之物。但後來「包含」的意義都用「含」,而不用「函」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𢎘部】胡男切(hán) 舌也,象形。舌體𢎘。𢎘從𢎘,𢎘亦聲。 肣,俗圅從肉、今。 說文解字注 「舌也」註:舌在口,所以言別味也,圅之言含也,含於口中也。按《大雅》毛傳曰:「臄者,圅也」。《通俗文》云:「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毛、服之圅,皆即《說文》之𩔞字。𩔞,賾也。故服雲「口下」,毛則渾言之,口上口下不分耳,陸氏《音義》引許圅舌也之雲以釋毛,去之遠矣。許圅與𩔞各字各義,毛、服用圅為𩔞。圅借為含,如「席間圅丈」,「圅人為甲」是也。《周頌》:「實圅斯活」。傳曰「圅,含也」。謂叚借也。 「舌體㔾(𢎘)㔾(𢎘),從㔾(𢎘)」註:舌有莖而如荂蕾,故從㔾(𢎘)。 「象形」註:二字各本誤在「舌體」上,今正。謂〔⿴囗𢆉〕象舌輪郭及文理也。小徐云:「《說文》篆如此,李陽冰非之,謂當作函。」按,如李說,易與臽混。今《廣韻》圅、函別為二字,則更非矣。 「㔾(𢎘)亦聲」註:胡男切,七部。 「肣,俗圅,從肉、今」註:《大雅》音義引《說文》云:「圅,舌也。」又云:「口裹肉也。」按「口裹肉也」四字當在此下,釋從肉之意也,從今者,今聲也。 廣韻 胡男切,平覃匣 ‖函聲侵3部 函,容也。《禮》云:「席閒函丈。」 胡讒切,平咸匣 ‖函聲侵3部 函,函谷,關名。又函書。亦姓,漢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郎函治子覺。又音含。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凵部】函 (há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胡男切。音含。《說文》:舌也,又容也。《禮·曲禮》:席閒函丈。 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註:師古曰:函,包也。 又《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註:讀與含同。《律曆志》:太極函三為一。《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 又《玉篇》: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 (hàn)又《集韻》戶感切,音頷。《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韻》:或作椷。《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註:謂可容一劒也。 (hán)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竝音咸。匱也。 又《集韻》:或作㮀,木名。 又或作䤴。《博雅》:介鎧也,通作函。 又《玉篇》:書也。《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 又姓。《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 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郎函治子覺。 又函谷,關名。 又通作咸。《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咸。註:咸讀為函,以此藏杖也。 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跡小異。別作凾,非。 【丑集上】【囗部】圅 (hán)《唐韻》《集韻》竝胡男切,音含。《說文》:函本字。注詳囗部六畫。 又《集韻》戶感切。音頷。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或作𦞞。

參考文獻

  1. 名詞解釋:函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