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29.2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卡爾·馬克思 的原始碼
←
卡爾·馬克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_Philosopher | region = 西方哲學家 | era = 19世紀哲學家 | image = <img src="http://pic0.dwnews.net/20180222/932ec170616693b2b5222b5907149611_w.jpg" width="250" ><br> <br>[http://culture.dwnews.com/history/news/2018-02-22/60041721_all.html 圖片來源多維新聞網] | image_caption = |name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h4> |region = 西方哲学 |era = [[19世纪哲学]] |birth_date = 1818年5月5日 |birth_place =[[特里尔]]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mf=yes|1883|03|14|1818|05|05}} |death_place = [[伦敦]] |signature = |宗教 = [[新教|基督教新教]],后信仰[[无神论]] | school_tradition = [[馬克斯主義]]、[[共產主義]]、[[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 | main_interests = [[政治学]]、[[经济学]]、[[哲學]]、[[社會學]]、[[历史]]、[[阶级斗争]]、[[倫理學]] | influences = [[黑格爾]]、[[費爾巴哈]]、[[斯宾诺莎]] 、[[康德]]、[[施蒂纳]]、[[亚当·斯密]]、[[伏尔泰]]、[[大卫·李嘉图]]、[[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詹巴蒂斯塔·维柯|维柯]]、[[卢梭]]、[[歌德]]、[[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ref>Mehring, Franz, ''Karl Marx: The Story of His Life'' (Routledge, 2003) pg. 75</ref>[[莎士比亚]]、[[但丁]]、[[夏尔·傅里叶|傅立叶]]、[[尼古拉·伯尔切斯库|伯尔切斯库]]、[[摩西·赫斯|赫斯]] | influenced =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毛泽东]]、[[卡斯特罗]]、[[诺姆·乔姆斯基]]、[[切格瓦拉]]、[[铁托]]、[[萨特]]、[[胡志明]]、[[西蒙·波娃]]、[[罗莎·卢森堡]]等其他幾乎所有的後世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學家。 |notable_ideas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另一创立者为[[恩格斯]]),[[剩余价值]],发展了部分[[劳动价值理论]],[[异化]]与对工人的剥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 |}}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lang-de|Karl Heinrich Marx}},{{bd|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catIdx=M}}),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創始人。[[猶太]]裔[[德国]]人,[[政治学|政治学家]]、[[哲學|哲學家]]、[[經濟学|經濟学家]]、[[社会学家]]、[[革命家|革命理論家]]、[[记者]]、[[历史学|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1867年–1894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马克思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中,他對人類歷史进程中階級斗争的分析最为著名。他認為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马克思大胆的假设,[[資本主義]]终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处的时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馬克思哲學迅速傳遍各地。向社會主義过度一时间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逐渐派分為非革命派({{lang|en|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lang|en|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施坦]]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則以[[列寧]]最為著名,他強調了激進強制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双方皆認為己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 [[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凭借[[列寧]]及其他革命者的提倡以及[[蘇聯]]的建立,馬克思主義以及社会主义运动達到了巔峰。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质疑并产生爭議。隨著[[蘇聯]]的式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而馬克思主義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在學術界的各領域活跃,其精神在各政府的施政中也不時得以運用。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自称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党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如[[中国]]、[[越南]]、[[老撾]]、[[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鲜]]、[[古巴]]、[[尼泊尔]]等。
返回「
卡爾·馬克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