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爾·馬克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



圖片來源多維新聞網
出生 1818年5月5日
特里爾
逝世 1883年3月14日(1883-03-14)(64歲)
倫敦
時代 19世紀哲學
地區 西方哲學
學派 馬克斯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黑格爾哲學
主要領域
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歷史階級鬥爭倫理學
著名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之一(另一創立者為恩格斯),剩餘價值,發展了部分勞動價值理論異化與對工人的剝削,《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歷史唯物主義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猶太德國人,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記者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他的觀點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1867年–1894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與其朋友,同為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馬克思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中,他對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最為著名。他認為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的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馬克思哲學迅速傳遍各地。向社會主義過度一時間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逐漸派分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施坦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則以列寧最為著名,他強調了激進強制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雙方皆認為己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

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憑藉列寧及其他革命者的提倡以及蘇聯的建立,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運動達到了巔峰。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並產生爭議。隨著蘇聯的式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在學術界的各領域活躍,其精神在各政府的施政中也不時得以運用。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自稱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如中國越南老撾朝鮮古巴尼泊爾等。

生平

早年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的一個律師家庭[2]。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 Marx 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於1782年,同荷蘭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3]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2],但他大部份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異議份子,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裡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耶拿大學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2]。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2],1843年《萊因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2]。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等了他7年之久、生於1814年的德國貴族家庭出身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2]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被流放到巴黎[2]。在此期間他着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因此最終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2]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一同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2]。馬克思完成《哲學經濟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

中年

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2]。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2]。書中批判了黑格爾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2]。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2]。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恩格斯也抵達巴黎[2]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2]。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2]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2]。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驅逐[2]。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鬍鬚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裡,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由於境遇潦倒,他四個孩子中有三個在此期間死亡[4]。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2]

晚年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2]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2]。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馬克思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卓普(Hal Draper)所講「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樣的人嚴重扭曲」。許多分支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分支主義包括:列寧主義(包括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亞分支)、西方馬克思主義(包括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自由馬克思主義青年馬克思派等等。 其中,列寧主義(東方流派)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分歧來源於20世紀初歐洲革命的失敗。盧卡奇柯爾施等學者認為列寧的「庸俗經濟決定論」是失敗的成因,因而轉向就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義人文主義關懷和人類中心主義方面闡發;而馬克思的著作《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中的勞動異化理論成為了他們的主要理論構成。

社會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確的哲學,才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並獲得解放。哲學,本身應具有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畫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數據和生產數據,因此,人一旦進行了有計畫的勞動生產,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口的勞動行為,勞動人口造就了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普遍被認偏向無神論唯物論

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當時知名哲學家黑格爾辯證論的影響,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但不同於黑格爾唯心論點,馬克思的思想比較偏向科學化的唯物思考模式。兩個論點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看法,唯心論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換句話說,人的意識決定對物質的看法與解釋,人因為意識的改變,改變對物質的定義;而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在週遭所遇到的事物,決定了人對物質的定義,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因此,馬克思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敘述的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中,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成型的產品。久之便成為社會意識,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但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的演化着。就此,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論與自己的唯物論做了個整合,而成就了獨出一格的歷史唯物論——相信總有一天,經過演變,人類將因無產階級思想而徹底解放,完成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完成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越,而人類的生產模式也隨之改變,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經濟

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給扭曲,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傳統的商人藉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卻是靠壓榨勞工的方式,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勞工的成本越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勞工成本來博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根據馬克思的想法,資本家唯一關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幫他勞動生產,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認,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於科技的研發,而勞工的利益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日後,勞工勢必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根據馬克斯的歷史唯物論,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無產階級必將因為思想的解放,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而勞動人口也將成為主角,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政治

基於對於資本主義的種種分析,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從階級及階級鬥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的方法來治理被統治階級。而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之工具。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之內,就形成了國家法律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起來,進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最終消滅剝削,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階級鬥爭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生產物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係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只有聯繫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係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數據的分離,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範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係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馬克思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生發階級的對立;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的無產階級專政,進行多層面的革命,盡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所以一般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式革命;馬克思認為無產者不是被這個資本家剝削,就是被那個資本家剝削,部分人認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會轉化為有產階級,指出階級轉化的情況他沒有提供很好的理論解釋。

影響

馬克思被廣泛認為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並且對世界政治及學術思想產生重大影響。[5]同時,他的思想、主張也對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今的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傳記的作家弗朗西斯·惠恩認為「20世紀的歷史」是「馬克思的遺產」[6],而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辛格則認為馬克思的影響可以與世界上兩大主要宗教的建立者,耶穌基督穆罕默德相比。[7]辛格指出「馬克思的觀點導致了現代社會學的產生,使歷史研究發生轉變,並且深刻影響了哲學、文學以及藝術。[7] 斯托克斯認為馬克思的觀點「使他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直是歐洲和美國知識分子的寵兒」[8] ,並且對各種學科產生影響,其中包括:考古學人類學、媒體研究、政治科學以及戲劇、歷史、社會學理論 、文化研究、教育學經濟學地理學、文學批評、美學批判哲學以及心理學[9]

此外,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仍被大部分的共產黨視作「指導思想」(如美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等),以及被多數社會民主主義政黨視作理論來源之一(如德國社會民主黨英國工黨等)。直至今日,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依然遍布世界各地,馬克思主義在各國的產業工人中產階級和左翼知識分子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總的來說,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影響相較20世紀初已經有所式微。

1999年,由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及BBC廣播公司發起的對「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第一思想家』」這一問題的全球互聯網調查中,馬克思超越愛因斯坦成為第一。[10]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馬克思名列第3位,康拉德·阿登納馬丁·路德分別位列榜首和次席。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被普遍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重要來源。他對近代哲學的形而上學理性主義的批判,同尼采弗洛伊德的學說一道構成新哲學的基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現象學運動、結構主義(包括後結構主義)等產生影響。海德格爾稱他「體驗異化時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維度中去了,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優越於其他的歷史學。」「無論是現象學還是存在主義都沒有達到可能與馬克思主義進行建設性談話的這一維度。」[11]盧卡奇葛蘭西根據他的理論,構架起早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二戰後,基於馬克思的《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出現了法蘭克福學派布達佩斯學派等有影響力的西馬流派,他們在馬克思的反資本主義立場上提出對人類現存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的批判性理論,如馬爾庫塞哈貝馬斯霍克海默阿多諾阿爾都塞本雅明弗洛姆薩特詹明信德里達等。[12]

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說:「馬克思在談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國人中間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時也預見到會有這樣的學生,當時他說:『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可見,馬克思本人並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提法。他更願意把自己的學說稱為『新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13][14]

馬克思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意識的形態推斷仍然受到相關學者的質疑,就馬克思所言人類社會必然會進步到共產主義階段,但是未來不可知,馬克思思想的正確性仍然有待時間的檢驗。但不可否認馬克思於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以及經濟文化方面,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克思的著作,如資本論等都對後世有著重大的影響,其理論至今仍受到大眾的重視[15]。近年來,由於西方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閱讀馬克思著作和研究其思想的熱潮在歐美世界顯現[16],包括特里·伊格爾頓[17]、德里達[18]等在內的西方哲學家紛紛著書對馬克思的思想貢獻肯定,《資本論》等馬克思著作也在西方熱銷[19]。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典範[20],生活上恩格斯經常接濟馬克思[21],學術上兩者共同合作完成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

家庭

馬克思育有子女

  • Jenny Caroline(1844–1883)、
  • Jenny Laura(1845–1911)、
  • Edgar(1847–1855)、
  • Henry Edward Guy(1849–1850)、
  • Jenny Eveline Frances(1851–1852)、
  • Jenny Julia Eleanor(1855–1898),

還有一個孩子在馬克思給他起名前逝世。

另外有傳言稱他與Helene Demuth有一私生子。[22]。對於馬克思於一八五一年與女僕Helene Demuth 育有一私生子的傳聞,一百年之後有學者發表文章進行考證。[23][24][25]

其他

中國共產黨從創建起就進行宣傳和紀念馬克思的活動。1922年馬克思誕辰104周年時是第一次大規模紀念活動,印發了2萬本小冊子。在對馬的生平介紹中曾出現過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苦讀將地板磨出腳印的不符合事實的說法。[26]

馬克思一生對數學感到興趣,在倫敦著述《資本論》期間,為了工作需要,曾複習過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他尤其關心微積分和辯證法的關係。1968年蘇聯數學史家索非亞·雅諾夫斯卡婭編輯出版了《馬克思的數學手稿》[27]

主要作品

注釋和參考資料

  1. Mehring, Franz, Karl Marx: The Story of His Life (Routledge, 2003) pg. 75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Frederick Engels, Andy Blunden. Biography of Marx. MECW. 1892,. Volume 27 (in theHandwörterbuch der Staatswissenschaften): 322 (English). 
  3. 關於馬克思母親姓氏的拼音有Presborck、Presborg、Presburg等
  4.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1920),73頁。
  5. Craig J. Calhoun.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Wiley-Blackwell. 2002: 23–24 [5 March 2011]. ISBN 9780631213482. 
  6. Wheen 2001. p. 01.
  7. 7.0 7.1 Singer 1980. p. 01.
  8. Stokes 2004. p. 133.
  9. See Manuel Alvarado, Robin Gutch, and Tana Wollen (1987) Learning the Media: Introduction to Media Teaching, Palgrave Macmillan.
  10. 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
  11. 《海德格爾傳》第538頁,[德]薩弗蘭斯基
  12.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旗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批判
  13. 馬克思曾說他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林堅 馮景源. 揭陽新聞網. [2011年12月09日] (中文(簡體)‎). 
  14. 馬克思:「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鳳凰網. [2010年05月17日] (中文(簡體)‎). 
  15. 金融危機「捧熱」《資本論》(於2009年9月17日查閱)
  16. 假如馬克思還活着……. 中國青年報. [2013-03-17]. 
  17. 特里·伊格爾頓.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 新星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3303125. 
  18. 雅克·德里達. 馬克思的幽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300091822. 
  19. 金融危機「捧熱」《資本論》(於2009年9月17日查閱)
  20. 迦郡. 一生摯友恩格斯:偉大友誼險毀於第一次接觸. 新浪讀書. 2006年07月13日 [2009年09月11日] (中文). 
  21.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1920),77-78頁。
  22. Francis Wheen. Karl Marx. W. W. Norton and Company. 2000: 173. 
  23. 馬克思性醜聞考證. 開放雜誌. [2010年8月1日] (中文(簡體)‎). 
  24. 子虛烏有——關於馬克思「私生子」的考證. 開放雜誌. [2010年1月26日] (中文(簡體)‎). 
  25. Marx’s 『Illegitimate Son』or Gresham’s Law in the World of Scholarship. 開放雜誌 (美國英語). 
  26. 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腳印的真相. 通遼日報. [2013-03-17]. 
  27. Joseph Dauben, Marx, Mao and Mathematics: The Politics of Infinitesimals

延伸閱讀

  •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Karl Marx. G. Allen & Unwin ltd. 1920 (英文). 

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