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192.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拉祜族芦笙舞 的原始碼
←
拉祜族芦笙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刺世疾邪赋</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01e67c38edcae3.web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刺世疾邪赋</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刺世疾邪赋 '''文学家''' :赵壹 '''年 代''' :汉代 '''文学体裁''' :赋 |}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真细腻,形成深沉而坚毅、洒脱而机巧的艺术风格。 2008年6月7日,拉祜族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9。 历史渊源 古代拉祜族属氐羌族系,曾生活在青海、甘肃一带,与华夏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曾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直到明清时备签战期才到这里基本定居,是一个重自由、轻迁徙的勤劳勇敢的民族。 拉祜族芦笙舞是拉祜族古老的两大民间舞种之一。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了"我有嘉永察户宾,鼓瑟吹笙"的习俗,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将这一舞蹈传统带到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 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二载"倮黑鲠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 文化特征 折叠表演 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真细腻,形成深沉而坚毅、洒脱而机巧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沉淀着拉祜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折叠种类 经普查,拉祜族芦笙舞有100多个套路,现已收集记录的有83套。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宗教祭祀、生产生活、模拟动作和嘎调子4种类别。 祭祀礼仪舞是拉祜族原始宗教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祭祀礼仪舞只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并且按一定的程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拉祜族崇敬葫应她晚遥芦,把葫芦作为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在许多动人的传说中,唯有芦笙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四散的拉祜人闻声相聚。人们跳起芦笙舞,意樱兰坑味着精神上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护佑,实现心理满足。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动,客观上把随意的自然形态的舞蹈逐渐整理、规范为相对固定的套路,年复一年地使之传承和发展。 生产生活舞是芦笙舞中比重较大的舞蹈,有40余个套路。如"找地舞""挖地舞""犁地舞""收割舞""舂谷舞""簸米舞霸尝立""摇篮舞"等。舞蹈以生产生活的某种动作形态为原形,加以舞蹈化,艺术地再现生活,抒发情感,是拉祜族生产生活形态历史流程的形象记录。 模拟动物的舞蹈是拉祜族先民游猎采集时期原始生产方式的产物。舞蹈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动物的性格、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斗鸡舞""黄鼠掏蜂蜜""斑鸠舞""青蛙舞"等,有20余个套路。这部分舞蹈要求神态和动作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表现出拉祜人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备想智慧。 嘎调子是集体芦笙舞活动中高潮部分,人们围圈而舞,可随心所欲地即兴创作,形式较为活泼自由,因而气氛较为热烈,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通宵达旦,兴致盎然。如"男人舞""女人舞""欢乐舞""绕脚舞"等,是芦笙舞中参与性、自娱性较强的舞蹈。 折叠乐器 拉祜族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多用作歌舞演唱伴奏。吹管乐:澜沧拉祜纳支系流行有葫芦笙、芦笛、哩嘎都、响蔑、稻谷杆笛、必鲁等。曲目有围猪舞调、斑鸠吃食舞调、鹌鹑调等。景谷拉祜西支系的吹管乐器有大号、小号、芦笙、竹箫、哩嘎都。唢呐曲目较丰富,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菜调、出门调、蜜蜂过江调等。镇沅拉祜西支系的吹管乐器有唢呐、五管葫芦里、五眼竹笛、响茂等。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地区 芦笙舞主要分布在木戛、富邦、竹塘、糯福、拉巴、南岭、东回、酒井等乡镇和跨境缅甸的拉祜族聚居区。由于这些地区相对闭塞,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舞蹈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保护 折叠传承价值 1.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随着社会发展才能够体现的一种价值,芦笙舞原本只能在拉祜族中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芦笙舞逐渐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明资源。 2.历史价值 拉祜族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在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要和自然环境进行斗争。芦笙舞自然、粗犷的舞蹈风貌,充分展现出了拉祜族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气,拉祜族的民族传统美德在芦笙舞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原始社会,拉祜族的祖先就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舞蹈陵享糠巩几乎成为了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拉祜族的芦笙舞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沉淀,已经在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中牢牢扎根,其舞蹈动作、舞曲旋律都反映了拉祜族的特色文化,文化蕴含的元素也较为丰富,包含拉祜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道德伦理、民族审美等多个方面。总的来说,拉祜族的芦笙舞就是拉祜族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拉祜族芦笙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历史参考价值,能够通过舞蹈分析该民族的发展。 3.学术价值 从历史学术的角度上来看,拉祜族芦笙舞本身就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拉祜族芦笙舞就是一块活化石。学术工作者可以将拉祜族芦笙舞当做研究拉祜族的切入点,通过舞蹈追溯拉祜族的发展历史,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历史风貌。因为拉祜族芦笙舞中渗透了拉祜族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从学术层面上来说,拉祜族芦笙舞几乎是这个民族文化较真实的写照,能够有效帮助学术工作者对这个民族进行研究,所以,拉祜族芦笙舞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澜沧是拉祜族自治县,也是拉祜族人口较为集中,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芦笙舞作为世代相传、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特点突出、群众基础广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折叠传承状况 澜沧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芦笙舞进行普查、抢救、整理,同时鼓励创新和发展,因而在民间舞基础上生产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多次参加市、省和国家的调演和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味和较高的艺术品味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折叠传承人物 李增保,男,拉祜族,1932年1月出生,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拉祜族芦笙舞,申报地区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李石开,男,拉祜族,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拉祜族芦笙舞,申报地区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返回「
拉祜族芦笙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