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拉祜族蘆笙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刺世疾邪賦
來自快資訊的圖片
刺世疾邪賦

中文名稱 :刺世疾邪賦

文學家 :趙壹

年 代 :漢代

文學體裁 :賦

拉祜族蘆笙舞,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拉祜族蘆笙舞據史書記載和文物圖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記載。蘆笙舞"圍圈""攜手""頓足"等基本形態已經形成。隨着數世紀的遷徙傳入雲南,歷經漫長的民族合分與發展,逐步形成一大獨立的舞種。拉祜族蘆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繞步和身段的俯、仰、擺、轉等為主要動作特點,節奏有張有弛,動作幅度時小時大,表現手法時而誇張灑脫,時而逼真細膩,形成深沉而堅毅、灑脫而機巧的藝術風格。

2008年6月7日,拉祜族蘆笙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79。 歷史淵源 古代拉祜族屬氐羌族系,曾生活在青海、甘肅一帶,與華夏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曾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直到明清時備簽戰期才到這裡基本定居,是一個重自由、輕遷徙的勤勞勇敢的民族。

拉祜族蘆笙舞是拉祜族古老的兩大民間舞種之一。據史書記載和文物圖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了"我有嘉永察戶賓,鼓瑟吹笙"的習俗,蘆笙舞"圍圈""攜手""頓足"等基本形態已經形成。隨着數世紀的遷徙,將這一舞蹈傳統帶到雲南,歷經漫長的民族合分與發展,逐步形成一大獨立的舞種。

清道光《雲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令飲,吹笙為樂"。道光《威遠廳志》之二載"倮黑鯁直男女雜聚,攜手成圈,吹笙跳舞"。 文化特徵 摺疊表演 拉祜族蘆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繞步和身段的俯、仰、擺、轉等為主要動作特點,節奏有張有弛,動作幅度時小時大,表現手法時而誇張灑脫,時而逼真細膩,形成深沉而堅毅、灑脫而機巧的藝術風格。這一風格的形成,沉澱着拉祜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摺疊種類 經普查,拉祜族蘆笙舞有100多個套路,現已收集記錄的有83套。按表現內容,可分為宗教祭祀、生產生活、模擬動作和嘎調子4種類別。

祭祀禮儀舞是拉祜族原始宗教在意識形態的反映。祭祀禮儀舞只在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中跳,並且按一定的程序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拉祜族崇敬葫應她晚遙蘆,把葫蘆作為祖先誕生的母體象徵,在許多動人的傳說中,唯有蘆笙吹出的聲音能與天神通話,能使四散的拉祜人聞聲相聚。人們跳起蘆笙舞,意櫻蘭坑味着精神上可以超越時空,與神同樂,得到神的護佑,實現心理滿足。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動,客觀上把隨意的自然形態的舞蹈逐漸整理、規範為相對固定的套路,年復一年地使之傳承和發展。

生產生活舞是蘆笙舞中比重較大的舞蹈,有40餘個套路。如"找地舞""挖地舞""犁地舞""收割舞""舂穀舞""簸米舞霸嘗立""搖籃舞"等。舞蹈以生產生活的某種動作形態為原形,加以舞蹈化,藝術地再現生活,抒發情感,是拉祜族生產生活形態歷史流程的形象記錄。

模擬動物的舞蹈是拉祜族先民遊獵採集時期原始生產方式的產物。舞蹈惟妙惟肖地表現各種動物的性格、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如"鬥雞舞""黃鼠掏蜂蜜""斑鳩舞""青蛙舞"等,有20餘個套路。這部分舞蹈要求神態和動作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表現出拉祜人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富於創造的備想智慧。

嘎調子是集體蘆笙舞活動中高潮部分,人們圍圈而舞,可隨心所欲地即興創作,形式較為活潑自由,因而氣氛較為熱烈,持續時間較長,常常通宵達旦,興致盎然。如"男人舞""女人舞""歡樂舞""繞腳舞"等,是蘆笙舞中參與性、自娛性較強的舞蹈。

摺疊樂器 拉祜族民間器樂有:吹管樂器、弓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類,多用作歌舞演唱伴奏。吹管樂:瀾滄拉祜納支系流行有葫蘆笙、蘆笛、哩嘎都、響蔑、稻穀杆笛、必魯等。曲目有圍豬舞調、斑鳩吃食舞調、鵪鶉調等。景谷拉祜西支系的吹管樂器有大號、小號、蘆笙、竹簫、哩嘎都。嗩吶曲目較豐富,有過山調、隔娘調、採花調、出菜調、出門調、蜜蜂過江調等。鎮沅拉祜西支系的吹管樂器有嗩吶、五管葫蘆里、五眼竹笛、響茂等。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地區 蘆笙舞主要分布在木戛、富邦、竹塘、糯福、拉巴、南嶺、東回、酒井等鄉鎮和跨境緬甸的拉祜族聚居區。由於這些地區相對閉塞,較為完整地保留着傳統的舞蹈特點。

摺疊編輯本段傳承保護 摺疊傳承價值 1.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是隨着社會發展才能夠體現的一種價值,蘆笙舞原本只能在拉祜族中體現其民族文化價值,但是隨着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蘆笙舞逐漸成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一部分,豐富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中國的精神文明資源。

2.歷史價值

拉祜族的生活方式比較原始,在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過程中也避免不了要和自然環境進行鬥爭。蘆笙舞自然、粗獷的舞蹈風貌,充分展現出了拉祜族人在與自然鬥爭過程中的勇氣,拉祜族的民族傳統美德在蘆笙舞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原始社會,拉祜族的祖先就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舞蹈陵享糠鞏幾乎成為了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拉祜族的蘆笙舞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沉澱,已經在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中牢牢紮根,其舞蹈動作、舞曲旋律都反映了拉祜族的特色文化,文化蘊含的元素也較為豐富,包含拉祜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風土人情、道德倫理、民族審美等多個方面。總的來說,拉祜族的蘆笙舞就是拉祜族社會文化、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因此,拉祜族蘆笙舞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歷史參考價值,能夠通過舞蹈分析該民族的發展。

3.學術價值

從歷史學術的角度上來看,拉祜族蘆笙舞本身就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對於學術工作者來說,拉祜族蘆笙舞就是一塊活化石。學術工作者可以將拉祜族蘆笙舞當做研究拉祜族的切入點,通過舞蹈追溯拉祜族的發展歷史,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特徵以及歷史風貌。因為拉祜族蘆笙舞中滲透了拉祜族發展歷程中的點點滴滴。從學術層面上來說,拉祜族蘆笙舞幾乎是這個民族文化較真實的寫照,能夠有效幫助學術工作者對這個民族進行研究,所以,拉祜族蘆笙舞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

瀾滄是拉祜族自治縣,也是拉祜族人口較為集中,拉祜族傳統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蘆笙舞作為世代相傳、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特點突出、群眾基礎廣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既是少數民族文化繼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推動邊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

摺疊傳承狀況 瀾滄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蘆笙舞進行普查、搶救、整理,同時鼓勵創新和發展,因而在民間舞基礎上生產了大量的歌舞節目,多次參加市、省和國家的調演和比賽,獲得較好的成績,以其獨特的文化意味和較高的藝術品味在國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

摺疊傳承人物 李增保,男,拉祜族,1932年1月出生,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拉祜族蘆笙舞,申報地區為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李石開,男,拉祜族,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拉祜族蘆笙舞,申報地區為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