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08.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端棻 的原始碼
←
李端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李端棻:中国近代教育之父.jpg|缩略图|右|李端棻: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ref>{{Cite web |url =http://gaglx.gzpc.edu.cn/info/1021/1927.htm| title =现代教育的先驱李端棻| author = | date =2020-05-19}}贵州警察学院</ref>,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李端棻的新思想、新作派,自然受到贵阳一些守旧人士的质疑、反对。从两首打油诗可见一斑。一首为:“康梁余党至今多,请你常将颈子摸;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另一首是:“居心只想做奸臣,故把康梁分外亲;此君曾被康梁误,复把康梁再误人。”李端棻对此写下《闻谤自责》一诗。并撰联木刻后悬于学堂里:“我犹未免为之乡人,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为藐躬堪表示;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他在迈入20世纪的门槛时,便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为贵阳山城带来了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力量。 李端棻在逝世前数月,还致函梁启超:“昔人称有三岁而翁,有百岁而童,吾年虽逾七旬,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死我者,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力于国家也。”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至今陈列着李端棻向光绪皇帝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贵州大学的校庆,由原先的1942年往前推及1902年,也是李端棻的大功。在《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中有《李端棻》列传。
返回「
李端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