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46.1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苏联卫国战争 的原始碼
←
苏联卫国战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ultiple issues| {{copyedit|time=2019-09-10T09:12:04+00:00}} {{orphan|time=2019-09-10T09:12:04+00:00}} {{refimprove|time=2019-09-10T09:12:04+00:00}} {{unreferenced|time=2019-09-10T09:12:04+00:00}} }} 名 称 '''苏德战争'''(苏联称其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地 点 苏联、德国、东欧 时 间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德国仆从国(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结 果 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参战方兵力 纳粹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 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 伤亡情况 德军: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 苏联红军: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 主要指挥官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重要战役基辅会战、明斯克战役 重要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 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 结束战役柏林战役 开始标志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 结束标志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所属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德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同义词 '''苏联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东欧国家沦为苏联的傀儡国,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uncategorized|time=2019-09-10T09:12:04+00:00}}
返回「
苏联卫国战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