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聯衛國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名 稱 蘇德戰爭(蘇聯稱其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地 點 蘇聯、德國、東歐

时    间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德国仆从国(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结    果 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参战方兵力 纳粹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 

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 傷亡情況 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主要指揮官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重要戰役基輔會戰、明斯克戰役 重要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 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 結束戰役柏林戰役 開始標誌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 結束標誌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所屬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德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同義詞 蘇聯衛國戰爭一般指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着,互有勝負。蘇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占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着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為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