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40.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袞衣 的原始碼
←
袞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7日電)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中重症增179例,其中40人死亡。 **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歲男童,曾接種1劑疫苗,確診3天後家中昏迷,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急救仍不治。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今天新增2萬5621例本土病例,今天比昨天少788例、減少3%,比上週六增加約3700例、增16.9%;境外移入新增280例。 '''袞衣'''(Gun clothing),簡稱“袞”,中國古代漢人朝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 *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天子]]穿的禮服,即卷龍衣。 *袞服 簡稱“袞”,中國古代漢人朝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 *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 *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 *中國傳統的袞衣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 *按萬曆《大明會典》所記,明朝皇帝冠服制度中,以袞冕服等級最高。 *其制由冕(冠)、袞(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組成,飾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圖案)、大帶、革帶、玉佩、蔽膝、綬、中單相配,構成一套在特定場合服用的禮服。 **但這只是典制上的規定。 *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 *借指帝王或上公。 *古代禮服,指龍衣; 《詩經.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簡稱“袞”; 亦稱“袞服”。 *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禮服,因上有龍的圖案得名; 袞衣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冊拜、聖節和舉行大典時所穿的禮服。 * 最早是《尚書·虞書》中關於舜命禹製作章服的傳說, “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後世帝王所穿的袞衣出於此說,這是以“衣繪而裳繡”的手法、繪畫與[[刺繡]]並用。 *中國傳統的袞衣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紋為飾。 *周制前六章繪於衣,後六章繡於裳,皂衣絳裳,衣裳相連,形制似裘。東漢以來,大體相沿。 *清代廢除十二章紋,但皇帝袞服紋飾仍以龍為主。 *《詩.豳風.九或》:“我覯之子,袞衣繡裳。”[[朱熹]]集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 *以龍首卷然,故謂之袞也。”《南齊書.輿服志》:“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 宋末用繡及織成。 *建武中,明帝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金銀薄,亦謂之天衣。”《明史.輿服志二》:“洪武十六年定袞冕之制。袞,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於裳。”《清史稿.輿服志二》:“【皇帝】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 *其章左日,右月,萬象篆文,間以五色雲。” *《逸周書·世俘》:“壬子,王服袞衣,矢琰格廟。”《詩·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毛 傳:“袞衣,卷龍也。” 陸德明 釋文:“天子畫升龍於衣上,公但畫降龍。” *《舊唐書·后妃傳下·代宗睿真皇后》:“上太皇太后諡冊,造神主,擇日祔於 代宗 廟。其褘衣備法駕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袞衣之右。”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日華浮動袞衣新,愿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難》下篇一:“啊,小鳥是用不著鼎食的,麋鹿是用不著袞衣的。” https://www.easyatm.com.tw/img/d/979/nBnauM3X4cTMyIjM5YzM5cTOzQTM0cDN0AjMzQTNwAzMwIzL2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袞衣
返回「
袞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