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9.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评剧 的原始碼
←
评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ultiple issues|{{refimprove|date=2020年3月}}{{overlinked|date=2020年3月}}{{citation style|date=2020年3月}}}}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评剧《秦香莲》剧照</big> ''' |- | [[File:评剧《秦香莲》剧照.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www.kaixian.tv/r2/upload/201309/29/130929080212712.jp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20167382_65572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评剧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宝坻区、滦南县、沈阳市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 Ⅳ—51 |} '''评剧'''发源于[[中国]][[唐山]]一带,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 1910年代,[[成兆才]]将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结合蹦蹦戏,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开创出定名为「平腔梆子」的新剧种,[[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简称和[[京剧]]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平戏」(本来叫「京戏」、「京剧」)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评剧演出了大量的时装戏,虽然[[京剧]]受到[[话剧]]的影响,也创作演出一些时装戏,但评剧创作演出现代戏(时装剧)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评剧现代戏创作演出一直不断。195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中国评剧院,更是以创作演出评剧现代戏为主要任务,代表性的评剧现代戏有中华民国建国初年创作演出的《[[杨三姐告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会计姑娘]]》、《[[红色联络站]]》、《[[野马]]》、《[[高山下的花环]]》、《[[黑头与四大名蛋]]》、《[[二愣妈]]》等。 评剧本来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行(老生、小生行当)演员[[魏荣元]]与音乐家[[贺飞]]、[[杨培]]等合作,将评剧曲调和京剧净行(大花脸;花脸;大花面;花面;大面)的发声做表方式结合,开创出评剧的净行,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评剧电影《[[秦香莲]]》,成功地以评剧净行呈现片中的包拯。 评剧就如它的名称「平腔梆子」所突显出来的一样,是一种梆子戏,和其他的梆子戏一样,主弦都是[[板胡]]为主,都是富于板式变化的板腔。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sohu.com/a/234611180_186358 “新时代 新生活 新传承” 京津冀评剧名家名票名段演唱会在职教城鸣锣开唱] ,搜狐,2018-06-07</ref>。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评剧参与其中。
返回「
评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