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評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評劇《秦香蓮》劇照

中文名稱 :  評劇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寶坻區、灤南縣、瀋陽市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 Ⅳ—51

評劇發源於中國唐山一帶,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非常容易聽懂,因此很受觀眾的歡迎。

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戲,並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時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於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評劇演出了大量的時裝戲,雖然京劇受到話劇的影響,也創作演出一些時裝戲,但評劇創作演出現代戲(時裝劇)相對來說比較多,而且評劇現代戲創作演出一直不斷。195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中國評劇院,更是以創作演出評劇現代戲為主要任務,代表性的評劇現代戲有中華民國建國初年創作演出的《楊三姐告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演出的《金沙江畔》、《奪印》、《向陽商店》、《會計姑娘》、《紅色聯絡站》、《野馬》、《高山下的花環》、《黑頭與四大名蛋》、《二愣媽》等。

評劇本來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臉(小丑)為主的「三小」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行(老生、小生行當)演員魏榮元與音樂家賀飛楊培等合作,將評劇曲調和京劇淨行(大花臉;花臉;大花面;花面;大面)的發聲做表方式結合,開創出評劇的淨行,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評劇電影《秦香蓮》,成功地以評劇淨行呈現片中的包拯。

評劇就如它的名稱「平腔梆子」所突顯出來的一樣,是一種梆子戲,和其他的梆子戲一樣,主弦都是板胡為主,都是富於板式變化的板腔。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唐山師範學院為評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評劇參與其中。

名稱由來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評劇」名稱的由來,說法不盡統一,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因當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城市舞台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鬧事。後來,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

也有觀點認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還有觀點認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傳統主要劇目

著名演員

生角流派創始人

魏榮元(1923年~1976年),評劇花臉、老生,魏派創始人。直隸(今河北)豐潤人。幼年入復盛戲社學藝。十二歲登台,曾在平津一帶演出。曾演京劇、梆子、曲藝。建國後,任中國評劇院演員。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評劇男聲唱腔有創造性的改革創新。擅演劇目有《鍾離劍》、《孫龐鬥智》、《奪印》《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賠情》等。主演的《秦香蓮》已拍成影片[2]

張德福(1931年~),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十歲時,他在天橋「小桃園」的戲班裡,拜孫寶亭為師。他從十三歲起開始演正工小生,在評劇舞台上嶄露頭角,兩年左右就演了十幾齣大戲。1953年調入中國評劇院後,他的小生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與新鳳霞長期合作,在評劇舞台上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劉巧兒》《祥林嫂》《春香傳》《三里灣》《六十年變遷》《金沙江畔》《楊三姐告狀》《會計姑娘》《阮文追》《志願軍的未婚妻》《金印記》《御河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無雙傳》《花為媒》《櫻花戀》《鋸碗丁》《高山下的花環》等[3]

洪影(1930年~2012年),評劇女小生、兼老生,洪派創始人。8歲隨金百靈學戲,9歲到北京與趙月生學京劇老生,12歲在北京開始票戲,1951年入唐山專區勝利劇社唱京劇老生,1952年隨團改為唐山專區實驗評劇團(後併入唐山市評劇團)正式唱評劇。洪影的音域寬廣,音色豐富,高音區明亮,低音區蒼勁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劇、河北梆子、曲藝等旋律,突破評劇原生腔板式束縛,唱腔新穎流暢,以情帶聲。代表作有《劉翠萍哭井》《梁祝》《劉伶醉酒》《十五貫》《紅龍傳》《周仁獻嫂》《孫安動本》《孫龐鬥志》《御河橋》《王二姐思夫》等[4]

馬泰(1935年—2004年),評劇老生,馬派創始人。師承評劇藝人張潤時先生,1955年在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喜彩蓮率領下與一批青年演員深入工礦演出。馬泰與喜彩蓮合作演出了《懷鄉夢》、《小借年》、《馬寡婦開店》等劇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先後主演了《奪印》中的何文進,《金沙江畔》中的譚文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楊曉冬,《向陽商店》中的劉寶忠,《阮文追》中的阮文追,《鍾離劍》中的勾踐,《孫龐鬥智》中的孫臏,《李雙雙》中的孫喜旺等。他那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表演及演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廣大觀眾的讚譽。眾多優秀唱段在老百姓中廣為傳唱久唱不衰,如:《奪印》中「水鄉三月風光好」「我良言苦口將你勸」;《向陽商店》與魏榮元先生的聯唱「咱兄弟三十年前學徒把苦日子過」;《金沙江畔》中「高原風景極目望」等等[5]

其他名家

同時期的其他旦角名家還有:新翠霞、六歲紅、羊蘭芬、蓮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鑫艷玲、喜彩苓、夏青、鮮靈花、碧燕燕、郭硯芳、小王金香、趙麗蓉花硯茹筱紫玉新艷琴、範金亭、邢韶瑛、小花玉蘭、楊淑芳小玉霜等等。

同時期的其他生角名家還有:李福安、劉小樓、席寶坤袁鳳霞(女)、郭少樓、郭貴臣、陳少舫(丑)、孔廣山、單少峰、王鴻瑞、艷銘傑(女)、歐陽菊笙等等。

視頻

評劇《秦香蓮》全劇
評劇《御河橋》全劇,太經典了!
張少華唱評劇經典,真好聽
不說你能看出是男孩唱的評劇《花為媒》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