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88.1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颜正华 的原始碼
←
颜正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颜正华(1920.2.27~),原名绍棠,字秀峰,江苏丹阳人。 6岁入私塾。14岁师从同邑儒医戴雨三。17岁拜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为师,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 1940年在丹阳悬壶。 1947年丹阳县中医统考名列榜首。 1949年后任丹阳县导士区联合诊所所长。 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进修班深造。 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任中药教研组组长。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中药学教研组组长、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中药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晋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 2009年被选为国家级首届“国医大师”,同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 “终身成就奖”。 代表论著:《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颜正华中药学讲稿》、《中药歌诀400首》、《临床实用中药学》(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第一、二版主编)等。 临床经验 张冰作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正华教授出诊之体会,并结合口传心授之道,对颜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 强调四诊,详察合参 颜正华教授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医生对病人进行周密观察和全面了解的基本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同时也是组方用药的依据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颜正华教授认为,欲熟练掌握四诊,必须做到读经典与抓实践相结合。所谓读经典,即认真研读有关四诊的医籍文献,时常温习四诊各法,不断加深对四诊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要选读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从中学习名医四诊合参,诊断疾病的独特经验。所谓抓实践,即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加强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 颜正华教授认为,四诊的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仅凭背读经典尚不能达到,必须反复实践,结合具体病人与病证,不断熟悉平脉、按查、望舌、观象、闻声等法,研究四诊各法对鉴别诊断病证的特殊意义,及如何做到四诊合参。 颜正华教授临证时始终恪守详察细问、四诊合参的原则,同时又注意灵活机动,突出问诊,参以望、闻、切三诊。他每诊一位患者,均会把握患者主诉病痛,围绕主要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对首诊患者,他常按现症状(或主要病痛)、治疗经过、用药情况、起病原因、生活习惯,以及家族病史、既往史等顺序一一询问。对复诊者,无论是二诊、三诊,乃至十数诊者,他均详细询问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等。此外,在诊病过程中,颜正华教授还特别注重借鉴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及技术,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临床检验结果,以此作为四诊的重要补充。 辨证辨病,有机结合 颜正华教授认为,辨证与辨病相辅相成,临证中必须将辨证与辨病综合考量。辨证论治是辩证法思想在辨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普遍性和恒变性。不论疾病何其复杂,也不论其如何变化多端,皆可通过辨证论治,辨清机体阴阳消长和邪正斗争的情况,从而找出疾患之症结,提出恰当的治疗措施。而辨病施治则是前人实践经验在辨治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专一性和稳定性。临证时,对于有些疾病,只需参照前人经验,用专药专方进行治疗,即可取得预期疗效。 颜正华教授认为,辨证与辨病均是辨识人体疾患的重要方法,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病和证的含义虽有所不同,但就具体疾患而言,二者又密不可分。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这说明,一病中包含多个证,病可以概括证,而数个相关具体证的综合即为病。如痢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或在该病发展过程中,可表现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及休息痢等数个具体证型,而这数个相关的具体证型,综合起来即是痢疾病。而有些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证基本相同,这时证与病又基本统一,证即是病,病即是证,如虫积、疥癣等。由此可知,证与病很难截然分开。 颜正华教授强调,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情况,是辨病的基础;辨病是掌握疾病的总体规律,是辨证的概括。没有辨证,就不能识病;没有辨病,就识不好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才能取得理想的诊疗效果。辨证与辨病的应用具体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单用辨病施治法就能达到辨治目的者,即可不必辨证论治,如治绦虫病。②单用辨病施治不能辨识疾患,无法进行有效治疗者,即以辨证论治为用。如辨治感冒,必须辨清其证属风寒还是风热,以及是否夹湿等。③单用辨证和单用辨病均难以达到目的者,则应将二者结合使用。或辨证为主,兼以辨病;或辨病为主,兼以辨证;或先辨证后辨病;或先辨病后辨证。如年老体弱多病或无病可辨者,即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而对治胃肠病者,辨病辨证,孰先孰后,据情而定,不必拘泥。 善抓主证,照顾兼证 颜正华教授认为,在治疗复杂多变的疾病时,要善于突出重点,把握主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在立法组方时,颜正华教授又强调不应忽视兼证。因为病人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是病变机体的整体反映,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很可能同时患有几种疾病,表现出多种病证,各种病症之间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主证的缓解有利于兼证的治疗;而兼证的减轻无疑也会促进主证的痊愈。故而,临证诊察时要分清主次,既要抓主证,又要照顾兼证。这种突出主证,照顾兼证的诊治方法是颜教授诊治病证的重要思路和代表性思想。诚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于治疗的需要,颜教授也会专攻主证,待主证缓解或得瘥后,再考虑主兼并治或兼证的治疗。如有些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习惯性便秘等多种疾病,且刻下大便秘结,粪如羊屎,艰涩难下,已数日未解,腹胀腹痛。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下诸证中最主要的矛盾即是便秘,必须及时通便。此时颜教授多专以通肠导滞为治,待便通后再图他治。颜教授在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过程中,每能准确把握主证。他的经验可概括为3点:①通过望闻问切,详细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每一个具体病症和既往史,为准确判断主证,提供全面可靠的客观依据。②依据四诊所得的主要症状,分析、辨识、病家患有几个病证。再依据中医标本缓急等治疗原则,确定亟需治疗的病证,即为主证。③对于病情复杂,主证与兼证不断变化的患者,颜教授不是拘泥于一时诊疗之判断,而是注重在动态中辨识主证。 调护脾胃,贯穿始终 颜教授十分推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临证中,他非常注重调护脾胃,将调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诊治疾病的全过程。颜教授调护脾胃思想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①诊察疾病必问脾胃;②辨证立法不忘脾胃;③遣药组方考虑脾胃。所谓诊察疾病必问脾胃,即指问诊时必询问与脾胃有关的情况,如纳食多少,有无嗳气吞酸,胃中是否有灼热嘈杂感,喜热食还是喜凉食,食后是否腹胀,既往是否患过胃肠疾患等,以此作为辨证立法的重要参考。 所谓辨证立法不忘脾胃,即指无论对胃肠病还是对其他脏腑的疾病,也无论对何种病机,或内伤,或外感,或寒热,或虚实,均要辨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与脾胃有关。而对久病不愈体弱者,脾胃或多或少均有损伤,辨证立法尤当重视脾胃。所谓遣药组方考虑脾胃,即指临证用药须时时牢记顾护脾胃。颜教授认为,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的吸收及疗效的发挥。若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成分易被充分吸收,预期疗效可达;若脾胃功能紊乱,药物成分不易被充分吸收,则预期疗效难达。鉴此,颜教授在临证遣药组方时,凡见兼有脾胃疾患者,必于方中加入调理脾胃之品,以顾护脾胃。若所兼脾胃之疾较轻,不影响对主证的治疗,则于处方中稍加调理脾胃之药,所用之药最多不过三味,用量一般为常量的三分之二,且药性多平和。若所兼脾胃之疾较重,不先予调理,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治疗,颜教授会先以调理脾胃为主,兼疗它疾,甚或先以专调脾胃为治,投以大量调理脾胃之品。再者,即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颜教授在用药时也十分谨慎,很少应用大剂量苦寒或伤胃之品,以免因误用、过用、滥用药物而损伤脾胃。
返回「
颜正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