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顏正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顏正華(1920.2.27~),原名紹棠,字秀峰,江蘇丹陽人。

6歲入私塾。14歲師從同邑儒醫戴雨三。17歲拜馬培之再傳弟子楊博良為師,為孟河醫派第四代傳人。

1940年在丹陽懸壺。

1947年丹陽縣中醫統考名列榜首。

1949年後任丹陽縣導士區聯合診所所長。

1955年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第一期進修班深造。

1956年畢業留校任教,任中藥教研組組長。

1957年奉調北京中醫學院,歷任中藥學教研組組長、中藥方劑教研室主任、中藥教研室主任等職。

1959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78年晉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1年7月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確定為首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

2007年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被評為「首都國醫名師」。

2009年被選為國家級首屆「國醫大師」,同年被聘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並獲 「終身成就獎」。

代表論著:《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顏正華中藥學講稿》、《中藥歌訣400首》、《臨床實用中藥學》(主編)、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第一、二版主編)等。

臨床經驗

張冰作為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繼承人,依據多年來跟隨顏正華教授出診之體會,並結合口傳心授之道,對顏教授的臨床經驗進行了總結:

強調四診,詳察合參

顏正華教授認為,望聞問切四診是醫生對病人進行周密觀察和全面了解的基本手段,是辨證的基礎,立法的前提,同時也是組方用藥的依據和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的關鍵。

顏正華教授認為,欲熟練掌握四診,必須做到讀經典與抓實踐相結合。所謂讀經典,即認真研讀有關四診的醫籍文獻,時常溫習四診各法,不斷加深對四診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還要選讀歷代名醫的醫案醫話,從中學習名醫四診合參,診斷疾病的獨特經驗。所謂抓實踐,即通過臨床實踐進一步加強四診基本技能的訓練。

顏正華教授認為,四診的熟練掌握與靈活應用,僅憑背讀經典尚不能達到,必須反覆實踐,結合具體病人與病證,不斷熟悉平脈、按查、望舌、觀象、聞聲等法,研究四診各法對鑑別診斷病證的特殊意義,及如何做到四診合參。

顏正華教授臨證時始終恪守詳察細問、四診合參的原則,同時又注意靈活機動,突出問診,參以望、聞、切三診。他每診一位患者,均會把握患者主訴病痛,圍繞主要症狀,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詢問。對首診患者,他常按現症狀(或主要病痛)、治療經過、用藥情況、起病原因、生活習慣,以及家族病史、既往史等順序一一詢問。對複診者,無論是二診、三診,乃至十數診者,他均詳細詢問用藥後的病情變化情況及有無不良反應等。此外,在診病過程中,顏正華教授還特別注重借鑑現代醫學診斷方法及技術,參考現代醫學的診斷和臨床檢驗結果,以此作為四診的重要補充。

辨證辨病,有機結合

顏正華教授認為,辨證與辨病相輔相成,臨證中必須將辨證與辨病綜合考量。辨證論治是辯證法思想在辨治疾病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具有普遍性和恆變性。不論疾病何其複雜,也不論其如何變化多端,皆可通過辨證論治,辨清機體陰陽消長和邪正鬥爭的情況,從而找出疾患之癥結,提出恰當的治療措施。而辨病施治則是前人實踐經驗在辨治疾病中的具體應用,具有專一性和穩定性。臨證時,對於有些疾病,只需參照前人經驗,用專藥專方進行治療,即可取得預期療效。

顏正華教授認為,辨證與辨病均是辨識人體疾患的重要方法,辨證與辨病的有機結合是中醫診療的特色與優勢。病和證的含義雖有所不同,但就具體疾患而言,二者又密不可分。臨床實踐表明,大多數病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現出不同的證。這說明,一病中包含多個證,病可以概括證,而數個相關具體證的綜合即為病。如痢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或在該病發展過程中,可表現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陰虛痢、虛寒痢及休息痢等數個具體證型,而這數個相關的具體證型,綜合起來即是痢疾病。而有些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現出的證基本相同,這時證與病又基本統一,證即是病,病即是證,如蟲積、疥癬等。由此可知,證與病很難截然分開。

顏正華教授強調,辨證是認識疾病的具體情況,是辨病的基礎;辨病是掌握疾病的總體規律,是辨證的概括。沒有辨證,就不能識病;沒有辨病,就識不好證,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靈活應用,才能取得理想的診療效果。辨證與辨病的應用具體可分為以下3種情況:①單用辨病施治法就能達到辨治目的者,即可不必辨證論治,如治絛蟲病。②單用辨病施治不能辨識疾患,無法進行有效治療者,即以辨證論治為用。如辨治感冒,必須辨清其證屬風寒還是風熱,以及是否夾濕等。③單用辨證和單用辨病均難以達到目的者,則應將二者結合使用。或辨證為主,兼以辨病;或辨病為主,兼以辨證;或先辨證後辨病;或先辨病後辨證。如年老體弱多病或無病可辨者,即以辨證為主,兼以辨病;而對治胃腸病者,辨病辨證,孰先孰後,據情而定,不必拘泥。

善抓主證,照顧兼證

顏正華教授認為,在治療複雜多變的疾病時,要善於突出重點,把握主證,只有這樣才能準確了解病因、病機、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治療方法。而在立法組方時,顏正華教授又強調不應忽視兼證。因為病人表現出各種症狀和體徵是病變機體的整體反映,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很可能同時患有幾種疾病,表現出多種病證,各種病症之間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互相轉化。主證的緩解有利於兼證的治療;而兼證的減輕無疑也會促進主證的痊癒。故而,臨證診察時要分清主次,既要抓主證,又要照顧兼證。這種突出主證,照顧兼證的診治方法是顏教授診治病證的重要思路和代表性思想。誠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出於治療的需要,顏教授也會專攻主證,待主證緩解或得瘥後,再考慮主兼併治或兼證的治療。如有些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習慣性便秘等多種疾病,且刻下大便秘結,糞如羊屎,艱澀難下,已數日未解,腹脹腹痛。按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當下諸證中最主要的矛盾即是便秘,必須及時通便。此時顏教授多專以通腸導滯為治,待便通後再圖他治。顏教授在辨治複雜多變的病證過程中,每能準確把握主證。他的經驗可概括為3點:①通過望聞問切,詳細準確地了解患者的每一個具體病症和既往史,為準確判斷主證,提供全面可靠的客觀依據。②依據四診所得的主要症狀,分析、辨識、病家患有幾個病證。再依據中醫標本緩急等治療原則,確定亟需治療的病證,即為主證。③對於病情複雜,主證與兼證不斷變化的患者,顏教授不是拘泥於一時診療之判斷,而是注重在動態中辨識主證。

調護脾胃,貫穿始終

顏教授十分推崇「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臨證中,他非常注重調護脾胃,將調護脾胃思想貫穿於診治疾病的全過程。顏教授調護脾胃思想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①診察疾病必問脾胃;②辨證立法不忘脾胃;③遣藥組方考慮脾胃。所謂診察疾病必問脾胃,即指問診時必詢問與脾胃有關的情況,如納食多少,有無噯氣吞酸,胃中是否有灼熱嘈雜感,喜熱食還是喜涼食,食後是否腹脹,既往是否患過胃腸疾患等,以此作為辨證立法的重要參考。

所謂辨證立法不忘脾胃,即指無論對胃腸病還是對其他臟腑的疾病,也無論對何種病機,或內傷,或外感,或寒熱,或虛實,均要辨析疾病的發生髮展是否與脾胃有關。而對久病不愈體弱者,脾胃或多或少均有損傷,辨證立法尤當重視脾胃。所謂遣藥組方考慮脾胃,即指臨證用藥須時時牢記顧護脾胃。顏教授認為,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關係到藥物成分的吸收及療效的發揮。若脾胃功能正常,藥物成分易被充分吸收,預期療效可達;若脾胃功能紊亂,藥物成分不易被充分吸收,則預期療效難達。鑒此,顏教授在臨證遣藥組方時,凡見兼有脾胃疾患者,必於方中加入調理脾胃之品,以顧護脾胃。若所兼脾胃之疾較輕,不影響對主證的治療,則於處方中稍加調理脾胃之藥,所用之藥最多不過三味,用量一般為常量的三分之二,且藥性多平和。若所兼脾胃之疾較重,不先予調理,就不能進行正常的治療,顏教授會先以調理脾胃為主,兼療它疾,甚或先以專調脾胃為治,投以大量調理脾胃之品。再者,即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顏教授在用藥時也十分謹慎,很少應用大劑量苦寒或傷胃之品,以免因誤用、過用、濫用藥物而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