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3.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王友明) 的原始碼
←
“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王友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9353506/pexels-photo-1935350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追“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 王绩(585--644):汉族,字无功,号东皋子,别名“斗酒学士”。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朝医生、著名诗人。王绩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北周刺史,父亲是隋朝国子博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家世显赫,家学渊源,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爱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渊明,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01 小时候,乡村夜晚是宁静和安谧的,我经常站在小院里,抬头凝望那满天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繁星,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均点缀了夜空,把光泽洒向大地,潜入心境,唤醒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年逾古稀的我,对凝望天空的繁星失去了兴趣,却对历史的天空闪烁着的一颗颗诗星,产生了无限的敬仰。在众多诗星中,有一颗诗星始终在我的心中闪烁,成为我的骄傲和自豪!这颗诗星便是“斗酒学士”、我的先祖王绩。 02 王绩(字无功),名载《王氏通谱》卷首之二,系太原王氏第48世(龙门河汾支第5世),我们馆陶支一世祖王福畤的叔父。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11岁便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可他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动乱,遭到弹劾,解官去职。他感叹说:“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思考再三,他最终回到了家乡。 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他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小弟王静问他:“待诏快乐否?”他回答说:“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其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他以病罢官。之后,他再次被朝廷征召为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他自求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他恳请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便按照他的请求任命了他。 焦革去世后,妻子还一直给他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他仰天大问:“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遂弃官离去,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隐居期间,他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酒谱。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赞颂他说:“王君,您是酒家南董。”他所住的地方东南有座盘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他所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他性格里带有六朝文人的余韵,洒脱、放荡、不羁,尤其嗜酒,能饮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高兴前往。魏晋人嗜酒,是因为现实的黑暗,而他也大抵如此吧。他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还注有《老》《庄》。 03 王绩虽然嗜酒,但不淡漠乡情,不忘却亲情,不鄙薄友情,经常以诗赋抒情达意,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一天,在外居官的他,偶遇故乡来人,便盛情邀约到家相聚。小酌间,他一个劲地向来人询问故乡的事儿,亲朋好友、兄弟子侄、宗族近况、旧居树木、渠水石苔、园果花草等。送走来人,他遂作《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一诗:“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诗的字里行间氤氲着的浓浓乡愁、绵绵情思,跃然纸上,足见“故乡”“亲人”,始终魂牵梦绕在他的心中。 见到故乡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醉人而又真挚的情感之浪,一次次激荡我的胸怀,打湿我的双眼。是啊,作为游子,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自然是曲衷中最美妙的,月光中最迷人的,记忆中最深刻的。 平日里,尽管兄长王通对于王绩取字“无功”、嗜酒成瘾,曾多次提出严厉批评,他却从未心生嫌隙,依然打心眼里对这位声名显赫的兄长充满尊敬和爱戴。他在《答程道士书》中写道:“昔者吾家三兄,命世特起,光宅一德,续明六经。吾常好其遗书,以为匡扶之要略尽矣。”他不仅高度称颂兄长的成就,而且把兄长未竞的事业作为己任。他在《游北山赋》中写道:“吾兄通,字仲淹,生于隋末,守道不仕,大业中隐于此溪,续孔子六经近百余卷,门人弟子相趋成市,故溪今号王孔子之溪也。”他对兄长的敬佩之情,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他在《答冯子华处士书》中写道:“吾家三兄,生于隋末,伤世撄乱,有道无位,作汾亭操,盍孔子龟山之流也。”不难看出,他对兄长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是深厚真挚的,是发自肺腑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与生俱来,血浓于水,割舍不断,这就是亲情。他在《梁鸿孟光赞》中写道:“孟光得择,梁鸿有妻。琴书自逸,邱壑同栖。五噫绝赏,双眉独齐。绩匡采具,相将共携。”这首诗,他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正是因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他才有了《食后》“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的悠闲;才有了《独坐》“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的淡然;才有了《山夜调琴》“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的洒脱;才有了《田家三首》“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的乐趣。亲情,永远重要;友情,不可或缺。翻开《全唐诗》,我看到,收编有《赠李徵君大寿》《赠梁公》《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赠程处士》《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赠学仙者》《山中别李处士》《秋夜喜遇王处士》《赠蔡君》《别徐永元秀才》等多篇抒写写友情的诗作,表明他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笃诚的。友情如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直击心扉、动人心弦的。 04 王绩是一位堪比陶渊明的隐士,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扭转了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收编在《全唐诗》卷三十七第271页至第276页的诗一卷、60首中,大多为五言律诗。成就他五言律诗奠基人之一的代表作,是《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是他躬耕于东皋山时随手写下的,描写的是山野秋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是指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农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他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初读《野望》这首诗,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诗,就会为它的朴素而拍手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从贵妇人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这首诗,就有着这样一种朴素之美。从南朝开始,沈约就将声律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律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慢慢地出现了。这种逐步变化一直到唐朝的沈佺期、宋之问时期才定型,而他要比沈宋早60多年。这首《野望》,韵律和谐,颔、颈联对仗极为工整,是唐初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诗。由此,便奠定了他五言律诗奠基人之一的地位。 王绩在五言律诗上的造诣,令一向高傲的刘禹锡都不禁称赞说,“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王质神道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他的诗时,亦把他的诗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后世学者、清代文学家翁方纲,亦有评价:“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唐诗直解》云:“浅而不薄。”《唐诗训解》云:“起句即破题。'秋色’补题不足,且生结意。'落晖’应'薄暮’,且生'返’、归’二句。”《唐诗矩》云:“前写野望之景,结处方露己意。三、四喻时值衰晚,此天地闭、贤人隐之象也。故末寄怀《采薇》,盖欲追踪夷、齐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线索,结法深厚。得此一结,便登唐人正果,非复陈、隋小乘禅矣。”《唐诗意》云:“惟有隐耳。隋日式微,无功伤之而作,即诗人'北风’'雨雪’意。然唐兴之兆见矣。”《古唐诗合解》云:“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据载,隋末唐初,宫廷诗大行其道,词藻靡丽,确为无病呻吟,看上去五光十色,实则败絮其中,言之无物。然而,他的诗,以酒琴、山林、田园为题材,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及对现实的态度,形成了与宫廷诗对立的诗派,遂开一代诗风之先河。有道是:成功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他正是穷其一生做准备,才获得成功,实至名归。 05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王绩文名显赫,光耀门庭,得益于家学传承、爱好熏陶、文脉赓续。在历史上,绛州龙门河汾王氏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强大的,总是人才辈出。 王绩的烈祖王玄则(字彦法),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作《时变论》6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因迁徙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 王绩的天祖王焕,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称江州府君。王通在《中说‧王道》中云:“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经决录》五篇,其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 王绩的高祖王虬(字台龙),是河汾王氏的肇基祖。在南齐肖道成代宋之后,因袁桀之死,耻食齐粮,于建元年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齐归魏,由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为著作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于魏,帝赐之地。于是,定居于绛州龙门(原山西河津县、今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临近河汾,故《王氏通谱》卷首之二称其为“河汾派”。曾著《政大论》8篇,言帝王之道,谥曰:“晋阳穆公”。 王绩的曾祖王彦,仕魏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剌史。因裴永安惨案(胡太后杀明帝,尔朱荣沉胡太后与幼帝钊于河,杀王公、官民两千余人之事),退居回乡。曾著《政小论》8篇,言王霸之业。 王绩的祖父王杰(一作王一),北周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宇文邕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刺史。因辅佐杨坚建立了隋王朝,被封为安康郡公,隋文帝赐其国姓曰:“杨”。卒后,谥号“献”,称“安康献公”。其家藏书甚丰,于儒学亦颇有研究,时人多相从问学,曾著《黄极谠义》9篇,言三才之去就,并有龙门《禹庙碑》传世。其受田于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始定居下来。故而,在《游北山赋》中,他如此说:“始则晋阳之开国,终乃安康之受田。” 王绩的父亲王隆(字伯高),卓识颖悟,非礼不动,以儒学知名,传太仆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隋开皇年初,以国子博士诏云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7篇,言六国之得失。帝称善,后出为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令,再迁任忻州铜川(今山西省忻县西)县令,颇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称为“铜川府君”。秩满,退归乡里,遂不仕。 王绩的长兄王度,文学家,初仕隋御史,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五月,罢官归乡;大业八年(公元611年)四月,在秘书台,兼任著作郎,奉诏参撰国史《隋书》;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出任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令,人称芮城府君;是年冬,持节巡行河北道,运粮赈济陕东道;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任著作郎,奉诏修国史。从其交好南陈宗室陈叔达《答王绩书》、王绩《与陈叔达正借隋纪书》中可知,他任著作郎期间,曾撰《春秋》,记北魏、北周历史,并已草成,被陈叔达誉为“良史”,可惜的是,未能最后成书传世,便卒于任上(约唐武德初年)。其撰的《隋书》,因逢丧乱,未果,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只有志怪小说《古镜记》,载于《异闻集》,《太平广记》也采录,而传于世。 王绩的三兄王通,名震华夏,已有散文《追思王通》发表,这里不再赘述。 王绩的四兄王凝(字叔恬),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任唐监察御史,始编《中说》。撰《隋书》,未就而卒。 王绩的侄子王福畤,侄孙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劭、王劼、王劝,皆有文名,王勃最著。已有散文《品行高洁王福畤》《泪洒滕王阁》发表,这里亦不再赘述。 王绩的5世侄孙王质(字华卿),少有志操,秉承天祖王通授业传统,专以讲学为事,门人受业者大集其门。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登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淮察、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郞中,迁谏议大夫、虢州刺史。寻召为给事中、河南尹。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在政3年,于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十二月初八日,卒于任上,赠左散骑常侍,谥曰:定。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八月,刘禹锡撰《唐左散骑常侍王质神道碑》云:“公两得其道,不由一揆。率身以俭而素风存,任人以诚而群务举,遇中贵以礼而故态革。内洁其志,下尽其忠,外无以挠其理。三者具,求政之有秕,曷由哉?”其不仅为政有声,而且具有诗名。 王绩去世后的第319年(公元963年),裔孙王曙(字晦叔)出生,再次光耀门庭。其为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进士,咸平(公元998年—公元1003年)年间,再中贤良方正科,改授著作佐郎、知定海县。后以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为政严峻,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与张咏并称为“前张后王”。累官至枢密使、吏部侍郎、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太原郡开国公。其妻是宰相寇准的女儿,寇准两次被贬,他亦受累两次被贬,但处变不惊,渐升拜相。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七月,卒于任上,宋仁宗赵祯为其辍朝三日,获赠太保、中书令,谥号“文康”。据《宋史·王曙传》记载:其有文集40卷,另有《两汉诏议》40卷、《周书音训》12卷、《唐书备问》3卷、《庄子旨归》3篇、《列子旨归》1篇、《戴斗奉使录》2卷。其曾考集古今马政,撰有《群牧故事》6卷,还曾参与编修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其作品,多已散佚,《全宋诗》存有其诗5首。 由上述可见,绛州龙门河汾王氏,系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是绛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一个缩影,里面[[珍藏]]着永垂不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0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每吟诵清代赵翼的这句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人才辈出的河汾王氏,想起历史的天空闪烁的一颗诗星——王绩,一种无限[[追思]]缅怀的[[情愫]],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旋而,我又由衷地感到自豪,自豪自己是河汾王氏的后裔!先祖值得骄傲的文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先祖慈爱可亲的面容,鲜活地在我的眼前飞扬。 说真的,追思缅怀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一千多年来,先祖在古绛州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火,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的身影!我痴情地想着、想着,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掉下来,掉在敲打的键盘上,掉在先祖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历史不会寥落,先祖王绩这颗诗星,会在历史的[[天空]]永远熠熠夺目!<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561440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斗酒学士”的别样人生(王友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