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08.2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线建设 的原始碼
←
三线建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三线建设</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05/291376ff12d44ba9b60b6fabd826b5cc_th.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54722338_785755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三线建设 开始年份: 1964年 建设地区: 中西部 |}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ref>[https://www.sohu.com/a/154722338_785755 【记录】“三线”建设与宁夏工业移民 ]搜狐</ref> == 简介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对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进行调整。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三线建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