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線建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線建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三線建設

開始年份: 1964年

建設地區: 中西部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也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困難。[1]

簡介

20世紀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據中國各地區戰略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一、二、三線。一線是沿海和邊疆的省市區;二線是介於一、三線地區的省市區;三線包括京廣線以西、甘肅省的烏鞘嶺以東和山西省雁門關以南、貴州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具體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青海省和陝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粵北等地區。


三線建設包括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大三線建設是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是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建設內容是建立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的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燃料動力和農業、輕工業在內的國家戰略後方基地。小三線建設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後方地區建立以迫擊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步槍、機槍、衝鋒鎗及其彈藥地雷手榴彈等輕武器生產廠為主,包括為武器配套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等在內的地區後方基地。主要為滿足地區自衛戰中地方部隊和民兵作戰需要,也為野戰部隊提供武器彈藥。


197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按照「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原則,對三線地區國防工業進行調整。三線建設歷經3個五年計劃時期,涵蓋13個省、自治區,共投入2,050餘億元資金,幾百萬人力,安排了數千個建設項目,初步改變了中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後,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到20世紀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資產原值1,400億元,約占當時全國的1/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