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22.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与书签约(梁琴) 的原始碼
←
与书签约(梁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3563.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6193.html 原图链接]]] '''《与书签约》'''是[[中国]]当代作家梁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与书签约=== 读书,我从不按名人推荐的书目,喜欢混读,喜欢随便翻翻,只有合味口的书,才反复读。 对书非常迷恋的[[博尔赫斯]],主张反复阅读。他认为“书是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手段之一”。博尔赫斯小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你必须当上作家,因为他(父亲)是不行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阅读中度过的他,最终成了“为作家写作的作家”。我读书,也跟我的父亲有关,跟当不当作家却关系不大。 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可怜巴巴的“五年级”,连小学都没毕业。似乎我后来读的大专、本科以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统统不算数。父亲总是以慈悯的口吻说:“我家小七没读到什么书”。 父亲计算学历的方法很奇怪,以“文革”为线,界定我们兄弟姐妹所受的教育,对我们成年之后所受的教育一概忽略不计。我小学五年级时正遭遇“文化大革命”,因此,在父亲眼里,我是永远的“五年级”。 父亲毕业于[[江西]]的一所名校,他的校长是[[严复]]的弟子[[熊育锡]],熊先生门下出了无数赣地俊才,如方志敏、陈寅恪、吴有训、胡先骕。父亲不是大师,他很普通,只是个一生酷爱读书的人,85岁了还评点[[顾炎武]]的《日知录》。 “文化大革命”开始,读书人大难临头,书也遭了殃,各家各户忙着处理可能会惹祸的书,一捆捆投到火堆里,火焰的爆裂声,成了每一个读书人心底永远的痛。 学校停课,在家闲得无聊的我,就钻到阁楼上去翻看哥哥冒险从即将焚烧的书堆里抢救来的书。当时,哥哥姐姐们正值青春年少,对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情有独钟,我也跟着囫囵吞枣。 那时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堂而皇之,不必躲躲闪闪。于是就起劲地摘抄《野草》、《朝花夕拾》、《彷徨》、《且介亭杂文》,并时不时引上一两句:“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14岁那年,我所在的省城,把中学统统搬迁到农村去办,我也随校迁去一座小镇读书。临行时,父亲送我一本他摘选的《中国通史》(范文澜著),嘱我慢慢了解上下古今,三哥将他精选的“口袋书”:《唐宋诗五十首》、《唐宋词五十首》,叫我随身兜着,有空就背。小镇经常拉闸断电,我在苦寒的冬夜就着一盏煤油灯,戴着口罩抄写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我把第八章全部抄下来。因为普希金的好友,十二月党人久赫别克尔从第八章的语调,尤其是达吉雅娜的表白中,听出了他所熟悉的普希金的声音。 多年之后,我读到博尔赫斯一段话:“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他的音调,一本书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声音,这个声音通过书本到达我们的耳中。” 我深爱普希金纯净优美的诗韵,喜欢他的中短篇小说浸润着的人情味。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激动人心,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啃起来很吃力,《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好看多了,较之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我更同情底层被歧视的玛丝诺娃。 那时读书,我们有一条极秘密的“地下通道”,大都是从高年级同学那儿传出来的。这类悄悄传递的书,期限很紧,至多不超过两天。有时拿到一本好书,实在看不完,又割舍不下,只得装病开假条,看得昏天黑地,连饭都省了。 我在这条秘密通道里,先后邂逅过《约翰.克里斯朵夫》、《罗亭》、《高老头》、《堂.吉诃德》、《叶尔绍夫兄弟》...... 我喜欢《静静的顿河》,顿河之子葛利高里与娜克西妮娅、娜塔莉亚爱得死去活来,让涉世之初的我,开始对爱情朦朦胧胧的向往。 《牛虻》污渍的封皮,脱落的页面里散发的气息,还有那个叫“亚瑟”的苍白少年,都曾使我着迷。“无论我活着,或者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我把这句话传抄给我的同学。 我初读哈代的《还乡》时,深深为艾登荒原灰色苍茫的景色所吸引。他的另一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印象很深。纯洁美丽的苔丝姑娘,最后被迫杀人,使我非常震惊,那史前祭祀太阳的庙,悬日坛的大石群,(也就是苔丝被捕之地),很长时间一直压在我的心头。 巴乌斯托夫斯基一直是我的同龄人追慕的作家,雪莱、拜伦、马雅可夫斯基都是青春的偶像,歌德、海涅、泰戈尔的诗,伴随我们度过无数不眠之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兴趣由外国文学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 读《诗经》,只记得《关睢》、《硕鼠》。屈原纵身一跳汨罗江,《天问》、《九歌》读来便觉得荡气回肠。先秦诸子散文,《论语》经典,孔子受困作《春秋》,微言大义。《庄子》逍遥,鲲鹏展翅,扶摇直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墨子》崇尚尧舜之道,强本节用,主张“兼爱”。司马迁的《史记》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书写历史的兴衰。《报任安书》写得锥心泣血:“刑余之人”隐忍苟活,是因心中还有末了之事,“肠一日而九回”,郁积的悲愤,喷泻而出。 令人神往的是《桃花源》。登临《滕王阁》,吟诵王勃的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梦游天姥”,“天子呼来不上船”。只苦了“三吏”“三别”的老杜,“位卑未敢忘忧国”。白居易悲悯的目光投向底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读来感同身受。虽说唐诗气象阔大,我却更喜欢宋词的沉郁苍凉。无论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西北望,射天狼”,还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都慷慨激越。唐宋八大家,都是天才巨子,韩柳欧苏,“文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各呈汪洋恣肆。 明清闲适小品,多宜于冬日围炉夜读。曹雪芹“一把辛酸泪”写《红楼梦》,把个“凤辣子”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说“少不读《水浒》”,偏偏就读了《水浒》。 西方现代文学的引进,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现代派作品:《百年孤独》、《城堡》、《鼠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曲径分叉的花园》……蒙田、叔本华、夏多布里昂、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爱默生、兰姆,杂七杂八,无所不读。 后来我又亲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经常翻阅的是鲁迅的小说,老舍的幽默诗文。读了又读的是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在知堂的《乌蓬船》上喝了杯“苦丁茶”,转身走进废名的《桥》。推开巴金的《家》,闻了闻郁达夫的《迟桂花》,瞧了瞧《缘缘堂随笔》。以后又“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 我的少年,恰逢“读书无用”的年代,我却从“借”来的书中,盗取了智慧的火种。读书,让成长中的我,在物质生活极端贫困时,及时得到了精神的抚慰与滋养。 事后想来,父亲挂在嘴边的“五年级”,也许是一种策略,果真刺激得我发奋读书。翻阅的手指,一页页狂热地翻着书本,终有一天也握起了笔。 大半辈子最美好的日子,是读书的时光。书是读不完的,“所有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都是神灵的作品”(萧伯纳语)。<ref>[http://www.jxsww.com.cn/female/lq/ 江西散文网]</ref> ==作者简介== 梁琴,女, [[回族]]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原[[江西]]省文联《创作评谭》杂志主编,现居[[北京]]。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与书签约(梁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