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49.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两极格局 的原始碼
←
两极格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两极格局</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0/v2-c30dab7eb6c1f2fc9e4e63d188659625_1440w.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479059197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两极格局 存在时间: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91年 国家地区: 美国、苏联、西欧、东欧 特点: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ref>[https://wenku.so.com/d/769295d9d7d9189a9aa61bf92922eda3?src=www_rec 二战后什么事件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过度]360文库</ref> ==特点介绍 ==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 形成 ==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二战后的美苏力量和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走向战后对抗。 '''华约和北约'''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联) 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8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中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这就是冷战政策。美国推出冷战政策的实质和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稳定资本主义。 '''冷战''' 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形成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接着美国经济上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面展开。 == 思考 ==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二战结束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两极格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