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極格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極格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兩極格局

存在時間: 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1991年

國家地區: 美國、蘇聯、西歐、東歐

特點: 兩極格局長期相對穩定

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格局。存在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表現在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峙及對第三世界的爭奪,經濟上的相互的禁運和封鎖,軍備上的瘋狂競爭,妄圖取得戰勝對手的優勢,意識形態上的相互攻擊。 總的來說,就是以美國和蘇聯的兩大集團在世界的權利結構中占據絕對主導位置,相互敵視、對峙,但是又不能擊敗對手的世界權力劃分形勢。[1]

特點介紹

政治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勢不兩立。

軍事上兩大集團強烈對抗(全面冷戰和局部侵略與反侵略鬥爭)。

兩種類型經濟並行發展、交往很少(封鎖與反封鎖)。

兩大陣營內部基本是一元結構、一個中心。

兩極格局長期相對穩定。

形成

雅爾塔體系

二戰後期,為協調彼此行動,斯大林(蘇)、丘吉爾(英)和羅斯福(美)在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多次舉行會晤。隨着戰爭局勢的日益明朗,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議事日程。 在幾次會議上,三國首腦就聯合國的建立、處置德國等問題最終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是以雅爾塔會議為中心確定的,其內容和具體實施構成了戰後世界格局,即雅爾塔體系。

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重新劃定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對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託統治地實行託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建立聯合國,作為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構。

評價:雅爾塔體系有利於加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以共同維護戰後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進步性。但是,雅爾塔體系具有建立在戰時軍事實力基礎上的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色彩。雅爾塔體系結束了歐洲國家作為世界中心的國際格局,為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雅爾塔會議和《雅爾塔協定》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建立在美蘇實力均勢基礎上的《雅爾塔協定》,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2、二戰後的美蘇力量和關係的變化

二戰後西歐列強普遍衰敗,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則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增長,成為唯一可以抗衡美國的國家;美蘇由二戰時的合作關係走向戰後對抗。

華約和北約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建立(12國、西歐和北美針對蘇聯)

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統稱《華約公約》簽訂,以蘇聯為首的7個國家社會主義建立(8國,東歐和蘇聯,抗衡北約)

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出現,標誌着兩極格局的形成。(實質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峙)

杜魯門主義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中發表國情咨文,闡述了"杜魯門主義",宣稱美國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這就是冷戰政策。美國推出冷戰政策的實質和目的是遏制共產主義的,穩定資本主義。

冷戰

1947年的冷戰的形成加劇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條件和原因:美蘇實力的抗衡:二戰改變了世界各國力量的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和蘇聯則迅速崛起。

美國:經濟上,二戰以前,美國已經是世界是上第一經濟強國,戰爭期間經濟實力急劇膨脹。軍事力量在世界是絕對優勢地位,軍隊人數多,裝備先進,有核武器,在世界許多地區有駐軍。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做後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戰後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對國際政治有巨大影響。

蘇聯:戰後蘇聯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儘管蘇聯在戰爭中遭受損失,但其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國際聲望提高。經濟上:戰爭結束後,蘇聯採取一系列措施,將工作重心由戰爭轉變為和平建設,國民經濟迅速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軍事上:從二戰後期開始,蘇聯一直保持軍事力量,戰後,蘇聯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影響舉足輕重,東歐各國在蘇聯的影響和支持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蘇聯美國戰略對立;二戰結束,他們失去合作基礎,意識形態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們的關係。

形成標誌: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的威脅,要求國會停止援助希臘和土耳其,世界已經分成兩個陣營。杜魯門主義標誌着冷戰開始。接着美國經濟上推出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針對杜魯門主義,蘇聯針鋒相對,政治上成立九國共產黨和中央情報局,經濟上組織經互會,軍事上成立華約。蘇聯和美國冷戰全面展開。

思考

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是相當深刻的。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應該放棄爭奪世界霸權,相互攜手合作,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各國應該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將主要精力和資源用於經濟發展和建設,提高以經濟和教育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二戰結束開始,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西方世界對冷戰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10多年的時間內,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起因的看法:即雙方關係的破裂是由於斯大林違反了雅爾塔共識、蘇聯企圖主宰東歐,以及蘇聯的擴張主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