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75.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华鹧鸪 的原始碼
←
中华鹧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中华鹧鸪</big> ''' |- | [[File:中华鹧鸪.jpg|缩略图|居中|中华鹧鸪[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405/18/c6/34358703_34358703_1400405225017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3337383.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中华鹧鸪</br> 拉丁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br> 别 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鸡形目 </br> 科:雉科</br> 属:鹧鸪属 </br> 种: 中华鹧鸪 亚 种: 2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86 </br> 英文名称:Chinese Francolin </br> |} '''[[中华鹧鸪]]'''<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3f7ae10100hr6p.html 中华鹧鸪],新浪网,2010-03-21</ref>。〔拼音:zhōng huá zhè gū, 拉丁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中等体型[[30厘米]],又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属鸡形目、雉科。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 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分布区主要在中国境内,国外见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一带。 == 外形特征 == '''雄鸟'''头顶、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额、头的两侧和后颈栗黄色,并形成一条宽带,一直围绕到头顶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开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背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椭圆形,上背具栗红色端斑,肩部栗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合;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羽绒状,浅黄色,尾下覆羽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背具白色圆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栗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脚橙黄色<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37592 中华鹧鸪外形特征],中文百科在线,2012/4/19</ref>。 '''叫声''':独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鸣叫,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 == 生活习性 ==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中华鹧鸪喜暖怕冷,喜欢沙浴,喜欢[[阳光]]。公母的活动喜好略有差异,在不同季节有不同活动范围,在一天中活动范围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脚喝水觅食。上午十一点左右当山上沙土被阳光晒热时即上到山腰、山顶土壤酥松处晒太阳、并进行沙浴,沙浴既是中华鹧鸪进行身体清洁的方式,也是它们是宣示自己地盘的方式,下午两点后下山觅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过夜,它们在地上草木稀疏处睡觉,并且睡觉地方比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只公鸪可在这种明显的地域进行沙浴,并且得到地盘所有者的公鸪认可的母鸪也可以同样方式活动。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在一些捕捉公鸪比较严重的区域,通常有一只公鸪占领数个山头的情况,并和该山头的所有发情母鸪进行交配。一般而言,母鸪的活动范围较小且相对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鸪都是单独活动的,不结群(仔除外)。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 栖息环境 == 喜欢活动于次生林、低矮灌木林、杂木林、尤其喜欢生活在上有稀疏树木遮顶,下方有落叶草少的环境。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清晨和黄昏时常在山谷间觅食,晚上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而且还常常更换夜栖的地点。 == 繁殖方式 == 鹧鸪与鸡类同,营一夫多妻制的繁殖方式,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座山头往往有十数只鹧鸪活动,它们通过武力确定自己所在地域的地位(尤其是公鸪,将通过打斗产生一只头鸪),其他公鸪则只能低调活动,完全服从于头鸪,不许在该领地内繁殖与啼叫。头鸪享有优先择偶权、交配权。通常一只公鸪会领导一只五只母鸪在其领地内活动、交配。母鸪群体中也有地位的差距,尤其是在发情季节,先发情的母鸪会吸引公鸪前来交配,并驱赶尚未发情的母鸪,但对同样发情的母鸪则能和睦相处。公鸪虽有多位妻妾,但它总会特定照顾其中一只母鸪。在繁殖季节,公鸪通常于领地最高处啼叫,并经常边叫边走巡逻领地,母鸪则在公鸪领地内营巢、孵蛋。在特定的时间段公鸪会在巢边啼叫,守卫(以便母鸪出去觅食),有些公鸪会在母鸪离巢时代母鸪孵蛋。 中华鹧鸪的繁殖期为3~6月,3~4月间开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间鸣叫更为频繁,常在山岩、树桩、灌木或乔木枝上鸣叫,尤以黎明和黄昏时更甚,往往是一鸟先鸣叫,其他雄鸟一起跟随,此起彼伏。营巢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巢甚为简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树枝构成,内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6枚,多时可达8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颜色为淡皮黄色至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甚为恋巢,孵化期为21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活动,如遇天敌袭击,立即钻入草丛中隐匿,而雄鸟则善于将敌害引走<ref>[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page/animal_detail_4736.html 中华鹧鸪繁殖方式],科学技术馆</ref>。 == 分布范围 == '''中国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广大地区。 '''国外分布''':分布于[[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7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中华鹧鸪南亚亚种 ||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 || Blyth, 1843 |- | 2 || 中华鹧鸪指名亚种 ||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intadeanus || Scopoli, 1786 |-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华鹧鸪是中国南方的传统狩猎鸟,尤其是在广东,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也到处可以遇到。但一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大量狩猎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来越少,希望有关单位应该控制猎取的数量,对数量下降过快的地区加强保护工作。 == 保护等级 ==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 视频 == 中华鹧鸪:呼唤同伴的鹧鸪,叫声歇斯底里,尤其尾音太搞笑了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i0647dl89ig |640|380|qq}} </center> <center> {{#ev:youku|XMzg0NzA3OTM2MA|640|inline|乡下朋友家里养的中华鹧鸪, 叫声响亮, 越听越好听! |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中华鹧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