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鷓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鷓鴣

中文學名:中華鷓鴣
拉丁學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別 稱:中國鷓鴣、越雉、懷南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鷓鴣屬
種: 中華鷓鴣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86
英文名稱:Chinese Francolin

中華鷓鴣[1]。〔拼音:zhōng huá zhè gū, 拉丁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中等體型30厘米,又稱中國鷓鴣、越雉、懷南。屬雞形目、雉科。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

多在矮小山崗的灌木林中活動,有時候3~5隻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於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螞蟻等昆蟲為食物,分布區主要在中國境內,國外見於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一帶。

外形特徵

雄鳥頭頂、枕和後頸上部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前額、頭的兩側和後頸栗黃色,並形成一條寬帶,一直圍繞到頭頂和後頸上部;眼先和頰白色,其上有一寬的黑色上紋從孔開始一直延伸到頸側,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顎紋;眼圈黑色,羽略呈黃色;後頸下部、上背和胸側黑褐色,羽片具三排並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為橢圓形,上背具栗紅色端斑,肩部栗紅色端斑尤為寬闊而顯著;翅上覆羽亦為黑褐色,但白斑多綴有黃褐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內外翈均具並列的淡黃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細窄而呈波浪狀的白色橫斑;尾上覆羽橫斑常轉為黃褐色或栗褐色,並綴以細小黑點;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外翈均具白色橫斑,外側尾羽僅外翈具白色橫斑。頦、喉白色;胸、腹及兩脅黑褐色,內外翈具並排的白色圓斑,愈向後白斑愈大,到最後兩側白斑幾相融合;兩脅白斑常沾有黃褐色;肛羽呈羽絨狀,淺黃色,尾下覆羽栗黃色,具黑色羽干紋。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紋和顎紋常斷裂而不連貫。上體近黑褐色,向後轉為黃褐色,上背具白色圓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為白色橫斑;肩羽黑褐色,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滿布以淡黃色圓斑;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沾黃,綴有少許黑褐色橫斑;尾下覆羽栗黃色,無縱紋。其餘同雄鳥。

幼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腳橙黃色[2]

叫聲:獨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鳴叫,聲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時數鳥可同時鳴叫。

生活習性

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於結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隱藏在草叢或灌木叢里,極難發現。受驚後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

中華鷓鴣喜暖怕冷,喜歡沙浴,喜歡陽光。公母的活動喜好略有差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活動範圍,在一天中活動範圍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腳喝水覓食。上午十一點左右當山上沙土被陽光曬熱時即上到山腰、山頂土壤酥鬆處曬太陽、並進行沙浴,沙浴既是中華鷓鴣進行身體清潔的方式,也是它們是宣示自己地盤的方式,下午兩點後下山覓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過夜,它們在地上草木稀疏處睡覺,並且睡覺地方比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隻公鴣可在這種明顯的地域進行沙浴,並且得到地盤所有者的公鴣認可的母鴣也可以同樣方式活動。

雄鳥還有着美妙的歌喉。每當春暖花開之時,在晨曦照耀下,雄鳥們飛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樹枝上,放聲歌唱,往往是一鳥高唱,群鳥響應,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個為了保護巢區而表現得很強悍的種類,所以鷓鴣的產地有「一個山頭一隻鷓鴣,越界比斗」的說法。這種對巢區的保護,使營巢的鳥類有較均勻的分布,保證了繁殖期中的成鳥和雛鳥都有充足的食物供應。

在一些捕捉公鴣比較嚴重的區域,通常有一隻公鴣占領數個山頭的情況,並和該山頭的所有發情母鴣進行交配。一般而言,母鴣的活動範圍較小且相對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鴣都是單獨活動的,不結群(仔除外)。

中華鷓鴣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田中散落的穀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棲息環境

喜歡活動於次生林、低矮灌木林、雜木林、尤其喜歡生活在上有稀疏樹木遮頂,下方有落葉草少的環境。生活在低山間乾燥的山谷內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叢、草地、荒山等環境中,有時也出現在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它們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清晨和黃昏時常在山谷間覓食,晚上在草叢或灌叢中過夜,而且還常常更換夜棲的地點。

繁殖方式

鷓鴣與雞類同,營一夫多妻制的繁殖方式,在資源豐富的地區,一座山頭往往有十數隻鷓鴣活動,它們通過武力確定自己所在地域的地位(尤其是公鴣,將通過打鬥產生一隻頭鴣),其他公鴣則只能低調活動,完全服從於頭鴣,不許在該領地內繁殖與啼叫。頭鴣享有優先擇偶權、交配權。通常一隻公鴣會領導一隻五隻母鴣在其領地內活動、交配。母鴣群體中也有地位的差距,尤其是在發情季節,先發情的母鴣會吸引公鴣前來交配,並驅趕尚未發情的母鴣,但對同樣發情的母鴣則能和睦相處。公鴣雖有多位妻妾,但它總會特定照顧其中一隻母鴣。在繁殖季節,公鴣通常於領地最高處啼叫,並經常邊叫邊走巡邏領地,母鴣則在公鴣領地內營巢、孵蛋。在特定的時間段公鴣會在巢邊啼叫,守衛(以便母鴣出去覓食),有些公鴣會在母鴣離巢時代母鴣孵蛋。

中華鷓鴣的繁殖期為3~6月,3~4月間開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間鳴叫更為頻繁,常在山岩、樹樁、灌木或喬木枝上鳴叫,尤以黎明和黃昏時更甚,往往是一鳥先鳴叫,其他雄鳥一起跟隨,此起彼伏。營巢于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巢甚為簡陋而粗糙,多由乾草、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多時可達8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顏色為淡皮黃色至黃褐色,卵的大小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甚為戀巢,孵化期為21天。雛鳥出殼後不久即可跟隨親鳥活動,如遇天敵襲擊,立即鑽入草叢中隱匿,而雄鳥則善於將敵害引走[3]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廣大地區。

國外分布:分布於柬埔寨中國香港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中華鷓鴣南亞亞種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 Blyth, 1843
2 中華鷓鴣指名亞種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intadeanus Scopoli, 178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中華鷓鴣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狩獵鳥,尤其是在廣東,廣西邕寧、崇左、桂平、博白一帶,鷓鴣的產量甚多,在福建從海岸直至閩西山地也到處可以遇到。但一直來隨着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上大量狩獵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區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來越少,希望有關單位應該控制獵取的數量,對數量下降過快的地區加強保護工作。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視頻

中華鷓鴣:呼喚同伴的鷓鴣,叫聲歇斯底里,尤其尾音太搞笑了

鄉下朋友家裡養的中華鷓鴣, 叫聲響亮, 越聽越好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