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68.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社会风俗史 的原始碼
←
中国社会风俗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中国社会风俗史</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703/1657904ac2574b00b1f4c3f98f5385d9_th.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154072775_17266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中国社会风俗史<big>''' 是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为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配套教材之一。 《中国社会风俗史》共分服饰、饮食、住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等八章内容。该书强调浓郁的风俗生活[[情趣]]与深刻的文化意蕴的统一,力求体现其重构现代价值观念,实现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当代意义。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社会风俗史 <ref>[https://baike.so.com/doc/441111-467091.html 中国社会风俗史]</ref> 别名 中国社会风俗 作者 秦永洲 类别 中国社会风俗;编撰特色;创新观念;当代意义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年4月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9025843 ==风俗==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心理。本书的基本内容如下: 服饰风俗:人类服饰探源;中国的传统服饰结构;历史上的服饰变革;佩饰、化妆和妇女缠足;服饰风俗的特点与中国人服饰审美观念透视。 饮食风俗:从茹毛饮血到饮食生活创立;传统饮食结构与食品;美食观与传统名馔;酒的流程;茶的润泡;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住居风俗:构木为巢的启示;传统住居的基本模式;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古代庭院经济;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节日风俗:节日的由来和演变;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国节日文化点评。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婚礼;婚姻禁忌、夫妇双方的地位;妇道和贞节;古今婚姻观念剖析。 祈子和胎教;幼有所长;踏上人生之路;敬老养老;养生和养性;中国人生价值观念评析。 各民族葬礼搜奇;传统葬礼的内容;守制和孝服;扫墓和祭祖;丧葬与重生恶死、无后为大、祖先崇拜意识。 儒学信仰与君子和小人、儒家的孝道;佛教信仰与因果报应;道教信仰与长生不老的观念;神灵信仰;中国信仰风俗的特征。 ==编撰特色== 该书立足于新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观念为目标。 ==编撰构思== 该书在构思和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着重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强调简要性与系统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对所涉及的民俗物象、事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民俗传承,做到无遗无滥。使读者在浓郁的风俗生活情趣中获得对传统风俗和文化知识的认知。 (二)将传统与现实紧密接轨,以雅文化的理性观念对俗文化进行分析。对传统风俗在现代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读者在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和传统风俗的领悟中,又感受到它鲜活的魅力;在民族精华的洗礼中,又获得冲破陈规陋俗的启迪。 (三)面向新世纪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需要,立足学术研究的前沿,力求使本书能成为反映新世纪最新成果的新作。除古代典籍外,本书参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上百种。在整体框架的构思和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力求避免与其它文化类、风俗类著作重复雷同,又尽量地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 ==创新观念== 社会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传统与现实、道德与法制、物质和观念,承接着雅文化层次规范化的引导,将其落实到世俗社会。雅文化的真正存在价值和真实生命力在于社会风俗之中。中国社会风俗流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神,回荡着中国国情"根"的呼唤。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来得更加亲切、直观、准确. (一)农业文化的印记 中国社会风俗印记着鲜明的农业文化烙印。七夕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男耕女织,一夫一妻一头牛的小农经济模式;植物饮食结构而形成的植物心态,使中国人清醒冷静、安土重迁、缺乏竞争;来自天竺的观音、四大天王要在农业社会挂职。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和农民质朴的文化心理。 (二)专制等级的写照 中国的皇帝不仅是人间的至尊,还凌驾与宗教神灵之上,为宗教排座次,给神灵定名分。衣食住行方面的人生礼俗、消费观念无不反映着专制等级的森严。 (三)宗法社会的氛围 几千年的宗法家族社会,使祖先崇拜、家族昌盛成为观念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对祖先、子女、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和阖家团圆的旋律。 (四)隆礼、克己、利他的价值趋向 恪守衣食住行、婚丧生老、人际交往等人生礼仪,强调个体品格的完善,高扬忠厚、信义、气节、孝悌等行为模式,反映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轻物质功利的价值趋向。 (五)重今生,轻来世;重实际,轻幻想的入世特征 中国人生礼俗复杂繁琐,从另一方面又使人感到人生是那么充实、乐观,那么值得留恋。每个个体的位置、价值、意义就存在于今生今世,不需要舍弃现实,寻求来世的精神寄托。 (六)逢凶化吉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喜好用吉祥、洁净的词语避开凶险、厌恶的事物,民俗物象大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意。棺材称寿材,停尸房叫太平间,汤饼隐寓长寿,瓜皮帽隐寓六合统一,梨不分着吃,住居"前不栽桑(丧)后不栽柳(溜)"。在命定、被动意识的背后,又透露出脆弱的主动意识。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社会风俗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