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2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陈惠芬) 的原始碼
←
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陈惠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548887/pexels-photo-1254888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是[[中国]]当代作家陈惠芬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 这几日拜读了国家一级剧作家李景宽老师的文章《[[储存生活素材]]》,实在受益匪浅。他在文中以自己的剧本《鞋匠世家》为例,谈作品内在结构在一部作品中是怎样体现的问题,遂对李老师的话剧《[[鞋匠世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荣幸的是,李老师平易近人,在表达了我的求书意愿后,慷慨赠稿,着实令人感动。 拿到稿件,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曾荣获第二十三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的大作。我被剧中人物幽默且极富生活气息的人物对话深深地吸引,剧中人物语言极具东北地域性特点,符合人物身份及年龄特点,如:老鞋匠话里话外不离鞋,却又极富深意,如:、“鞋帮离不开鞋底”、“做鞋要有根,说话要有影儿”、 “鞋窠子装烟头,自个烫自个儿” “穿在脚上的鞋破了扔掉不可借,搁到心里头的总也放不下”、“皮鞋不擦不亮,话不说不透。”等等。不止老鞋匠,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各有特色,在语言对白中跃然纸上,读之如同身临其境。 读完,我对每一个人物都印象极深:寡言却深谙世事的老鞋匠,厚道的乔氏夫妇;机灵的来福;执着上进的葛友;忍辱负重,善良能干的可心……李老师在人物对话中不留痕迹的交代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了社会变革带来的不同的命运,在剧中变换着社会角色,却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美好的。人物对话有调侃,有同情,有关爱。然而,看似家长里短的对话中,却透出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细微的情感差别。然而,我想:这样貌似随意的对话语言后面,定然是作者长时间的观察积累的结果。 诚然,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是,文学作品虽高于生活,却是不能凌驾于生活之上,失去了生活气息,不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若是不能被大众接受,我认为,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能称其为一篇优秀的文学创作。再读李老师这篇文章,接地气,不脱离生活,故事节奏紧凑,斩获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这几日逐一翻看了[[李景宽]]老师发表在平台上的每一篇人物散文,了解了一些他的创作经历。让我最为感动的,还是他对文学的执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日复一日的积累。一摞摞的日记本是他为创作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也是他为创作付出的汗水。如今有太多喜爱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但也有太多的人只是去单一的写,却忽略了积累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须得有常人不能及的辛苦付出。 我有个叔伯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喜欢文学创作,喜欢古诗词,也常常有作品会发给我,对于我,的确是一种学习。常常仰慕于他的出口成章的才情,惊讶于他能做出很多对仗工整,用词用典极为惊妙的诗句。后来通过了解得知,他也是有多年的积累习惯的。手抄的笔记本儿放了好几摞。翻开笔记,密密麻麻的摘抄内容:有音乐、文学、书法、诗词、散文……笔记内容涉及很多领域。观之,方明白自己的才疏学浅,实在是理所应当的。 纵观历史,也不乏这样勤于积累的名人。清代的袁枚就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再说俄国著名大作家[[果戈里]],他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古人用“[[学富五车]]”来形容读书之多。纵观古今,但凡有成就的名人,无一不是在长期的积累与广泛的知识猎取中获得了成功。所以,我们纵使读过很多书,若没有一个好的积累的习惯,也定然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若要有一个写作的坚实基础,能够有更多满意,优秀的作品,便实在应该向这些老前辈学习,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于积累,厚积薄发,一定能有所收获。 <ref>[http://cnprose.net/portal.php 中国散文网]</ref> ==作者简介== 陈惠芬,笔名:兰心。甘肃省临洮县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也谈文学创作中的积累(陈惠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