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57.1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五音戏 的原始碼
←
五音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五音戏.jpg|350px|缩略图|右|<big>五音戏《墙头记》</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7/bcd7cba46ec348478a532d21786a063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11049288_9995681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五音戏'''是流传于[[山东省]][[淄博]]、[[济南的]]一种地方剧种。19世纪起源于山东章丘、历城。原为边打鼓边唱的“秧歌腔”小戏,无文场伴奏,剧情反映劳动者的普通生活。后加入文场伴奏,规模和表现题材都有所扩大。有小旦、小生、小丑等行当。五音戏的表演口语化,一般先吐字后行腔,女腔后尾用假嗓,歌调优美,适合表达丰富的情感。传统剧目有160多部,包括《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顶嘴》、《墙头记》等。[[邓洪山]](艺名“鲜樱桃”)是20世纪五音戏的代表人物,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的表演技法深受群众喜爱。 2006年,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认为,“周姑子”为“肘鼓子”讹传)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ref>[http://www.zbnews.net/xwzx/jj/2011852.shtml 清越流芳“鲜樱桃”],淄博新闻网,2017-12-22 </ref>(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人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艺术特色==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7/content_8358426.htm 五音戏],中国网,2007-06-07 </ref>。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 ==视频== ===<center> 五音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综艺晚会 </center> <center>{{#iDisplay:z30684aw2i7|560|390|qq}}</center> <center> 走进五音戏之五音戏特有鼓点欣赏</center> <center>{{#iDisplay:v30681smmf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五音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