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63.2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亿亿万万 的原始碼
←
亿亿万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5126996/f12dbddaa3f744cf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385721/5609948046/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萨根将把你认为平凡的事物,转化为深刻的见解,激发思想,使旧的观念焕然一新。并希望你在读完本书的内容之后,能愿意花些时间去思索未来。 萨根首先讲了量化的力量与美,指出对数字怀有恐惧,就等于剥夺了你自己的权利:放弃了理解以及改造世界的强而有力的工具。接着他对人类发问:不到1个世纪,我们把恐怖的武器的致死力量增强了10亿倍。人类会犯错,人类会杀死自己吗?在后,当感情与理智冲突时,当他自己面对死亡时,萨根温柔地说:“世界何等美妙,有这么多的爱及深邃的伦理道德,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编造那些没有实据的美丽谎言来欺骗自己。我认为比自欺更好的方法是直视死神的双眼,每日感谢生命给予我们那些短暂却丰盛的机遇” 。 == 作者简介 == 【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 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说生平只遇过两个人比他更为聪明,一个是计算机科学家马文·闵斯基,另一个就是卡尔·萨根,并推崇萨根为“历史中成功的科学普及家”。萨根提出让探测器搭载镌刻有人类问候信息的金属板和金唱盘,后者就是广为人知的“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康内尔大学荣誉校长评价说:萨根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萨根激发了无数人对科学和理性的热爱,为此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卡尔,你是我们在黑暗中的蜡烛。 译者简介: 丘宏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尔后任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担任天文物理与太空科学家长达35年,1969年荣获NASA荣誉杰出成就奖。 == 原文摘录 == 译序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共同责任 丘宏义 卡尔·萨根的终极关怀卡尔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在这种场合,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盖棺论定”。这句话带了一点这个人已经去世,我们可以替他下一个结论的含义。可是在卡尔身上,我们不如引用他爱妻的话:“卡尔还一样继续活着。”最近,一位希腊裔的天文界好友英年早逝。在希腊正教的礼堂中举行追思礼拜时,正教的僧侣说了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只要有一个人还记得死者,他就还活着。”死亡往往是人们最恐惧,却又不可避免的最后命运。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 富兰克林讨论税收的时候,说了一句俏皮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事是绝对确定的:死亡和交税。”有很多人写过死亡。可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一位极有才华的人怎样面对死亡。卡尔写道:“死亡只是一个不会醒来的无梦长眠。”这就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的:“死亡,就是睡去。”(To die, to sleep.) 一般人对死亡的恐惧,说穿了,就是恐惧死亡。其实许多世界上的事都类似这种因为果,果为因的形态。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在经济不景气中选出罗斯福担任总统。他一上台,就说了一句话鼓励沮丧中的人民:“唯一能令人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为什么我要提起卡尔还继续活着呢?一直到他死的时候,卡尔最担心的就是我们全球文明在大气中不断地、有增无减地排放二氧化碳。本书中提到许多二氧化碳在全球环境中会造成的后果,在此不再赘述。最反对限制二氧化碳的是工业界,尤其是石油工业。他们甚至把科学家的诚实态度拿来作为反对的工具:科学家们研究大气,发现二氧化碳可以造成全球变暖,结论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可是坏到什么程度,还存在些不定数。这是科学的精神——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工业界以他们雄厚的经济力量及权势(有了钱当然有势),把科学家诚实的态度扭曲了一下,说:“这些科学家... 25 年后 本书作者于1996年底弃世。这本书是他历年写的短文集,是他最后出版的一本书。在这25年内,在这世界里,发生过许多大事。25年后的今天,这本书是否还有价值呢? 非但有,而且有许多问题变成更尖锐,从隐忧变成时代性的问题。我在这里把一部分我认为重要的写出来。细读后,读者可以发现更多的隐忧。 本书第二章讲到波斯棋盘。一位发明西洋棋的人,把棋盘献给一个国王,国王非常喜欢,问这位发明家要什么。他说不多,在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依次类推。因此,棋盘上的麦子的数目(重量) 以2为单位倍增。每粒麦子的平均重量为0.065克(在西方,最小的重量单位是grain,就是一粒麦的重量)。不久,国王发现,在第60格的时候,麦粒的总重量是600万吨,超过他的国家麦子年产量许多倍。这种可怕的倍增是指数增长的一种,即以某种倍数的方式增值。在棋盘的例子里,这倍数是2,当然也可以以其他数字来增倍,如以下说到的信用卡的例子。 本书论及一些问题,如人口问题、艾滋病的传播等,都呈指数增长的现象。随着教育的普及,在工业发达国家,包括中国,人口的激增已经开始缓慢下来,虽然在有些国家,如宗教及社会组织复杂的国家,如印度,人口还在以相当的数量增加。一般说来,疫病也可以呈指数增加。在欧洲,黑死病,即鼠疫,在中古时代也曾经以指数增长的方式增加过,有数次之多。最严重的一次导致几乎1/3的欧洲人死亡。本书中提到的是数十年前成为灾祸的艾滋病。由于防范知识的传播及医学的进步,艾滋病的传播也开始减缓,现在甚至已经成为不常听到的新闻题材。可是,自2019年冬天起,另一种危机又降临到人类身上,即新型冠状病毒,现在学名为COVID-19。第一个发现的地方是中国武汉,可是起源的地点至今还未确定。在中国,一开始就以严格隔离及迅速治疗的方法来处理,已经几乎成功了。而在其他先进国家,以美国为首,认为中国的急速严... == 书评 == 我从来不是。我一直有一种庸俗的本能,我想这种本能也从没有离开过我,那就是回归一个群体寻找安全感,即使我知道自己在做错事,我也乐意沉浸在这种虚妄的安全感里。幸运的是,我一直被群体排挤,我不知道是我热爱真相的性格让我被排挤,还是排挤促使我去读书寻找真相,也许两者共同促成我独来独往的性格和行为。我一开始很痛苦,寻找归属感的本能折磨着我(我现在已经不怨恨排挤我的人了,我知道能让自己痛苦的只有自己),然而现在,我享受孤独,或者说,我投入到一个更抽象的群体里,这个群体叫做科学。 而这种转变,这种孤独的自信,就是卡尔萨根先生带给我的,我的第一次转变,就是在读过他的《魔鬼出没的世界》后发生的。在这里我不想说明我的科学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也不想说明自己是如何跨越对不确定性和面对错误的错误态度,拥抱不确定性和保持对错误的重视。在这本卡尔先生最后的书中,我再一次感觉卡尔先生拍着我的后背,鼓励我,指引我,让我加入进到科学和关怀人类的世界文明的队伍里。 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有点点过时,比如臭氧层,二氧化碳,军备竞赛,核武器,冷战等等,但是卡尔萨根先生的方向从不过时,他对整个人类的无限同情和对人性的信心时刻提醒我虚无主义的危险性,我也曾经对人类的毁灭性和短视失望,卡尔先生说他有足够的理由失望,但是他没有,他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并接受来自各方的嘲笑和压力,但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他,虽然他直到死亡都没有皈依任何宗教,但是在他病危时,世界各国的宗教领袖都为他祈福,他说宗教和科学可以并存,可以携手引领世界走向光明。我反省自己,我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很激进的,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很多宗教领袖崇尚科学,承认进化论,并用自己的智慧引用经文支持科学的发现,我想到自己在特别无助的时候,也曾祈求某个我无法名状的神明帮助我,人类的敌人不是宗教,是愚昧。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卡尔先生面对死亡的那一章,他没有惧怕死亡,也没有抱希望于一个死后的世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我无法想象有这么一位上帝,会奖励或惩罚他的子民,会具有和我们类似的欲望和意志。我不能也不愿想象,一个人的肉体死亡后还有来生:就让那些被恐惧或荒谬的利己主义所侵蚀的软弱灵魂们,去拥有和珍惜这类想法好了。我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也满足于能够察觉现有世界神奇的构造,并致力于去领悟这其中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是只领悟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没记错我6岁,我躺在床上数着自己的年纪和妈妈的年纪,祈祷自己永远不长大,妈妈永远那么年轻漂亮,我在14岁的时候,我依然这么祈祷,父母已经老去,我祈祷自己不会老,我失去了童年,我不想再失去少年的自己。现在我到了中年,我终于面对父母会死亡,自己也会死亡的事实。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不再躲闪,而是直面它,是卡尔先生给了我勇气,是阿西莫夫先生给了我勇气,我发现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一直无视它,荒废生命,直到死亡无法避免,向宗教求一个幻影。能看到这个世界真相的人是幸福的,哪怕在自己的生命里只能看到一点点,也是值得去追寻的。 我曾经写,如果我行将死去,能发自内心地说出谢谢两个字,那我会是多么幸福的人啊。卡尔先生在病床上,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帮助和祝福,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只能用这点安慰自己,因为在读他的妻子安写的回忆他最后的日子的最后一章里,我在办公室忍不住哭了。 卡尔先生的遗志会活在我的脑海里,活在亿亿万万被他鼓舞,缅怀他的人心里,这些人是人类文明之光,会带领人类走出愚昧的黑暗,点燃照亮黑暗的蜡烛。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46936/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亿亿万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