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4.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保釣運動 的原始碼
←
保釣運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保釣運動'''<br><img src="https://www.newinternationalism.net/wp-content/uploads/2020/08/20200811-%E9%9D%92%E6%98%A5%E7%84%A1%E6%82%94%E7%9A%84%E4%BF%9D%E9%87%A3%E6%AD%B2%E6%9C%88-%E9%99%B3%E8%AE%9A%E7%85%8C.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ewinternationalism.net/?p=5629 圖片來自newinternationalism]</small> |} '''保釣運動'''始於1970年,是由[[中国大陆]]、[[香港]]、[[台灣]]為了回應[[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所發起的一系列民間運動。其活动方式包括[[游行]]、[[示威]]、驾船出海至[[釣魚臺列嶼]]海域与登陸[[釣魚島]]<ref>[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3015591 釣魚島],bbc</ref> 宣示[[中國]][[主權]]等。 == 民间主要活动 == === 20世纪 === ==== 台灣 ==== 1970年9月,[[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與總編輯[[臧遠侯]]決定指派記者登上[[釣魚台]]採訪。9月1日,記者[[宇業熒]]、[[姚琢奇]]、[[劉永寧 (台灣)|劉永寧]]、[[蔡篤勝]]等人在[[基隆]]搭乘於[[水試所]]租用的[[海憲號]][[遠洋漁船]]啟航。9月2日上午9點30分,一行人成功登陸釣魚台,並在島上升起[[中華民國國旗]],海憲號船長[[王德泉]]則用八厘米錄影機拍下這段畫面。隨後中國時報記者又在峭壁上留下「蔣總統萬歲」五字。 1970年11月17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灣留學生組成「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表示「反對美日私相受授」、「外抗強權,內爭主權」,一方面抨擊美國與日本,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應該力爭主權。 1971年1月29日,二千多位台灣及香港留美學生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台」。以台灣和香港留學美國為主的學生,分別在[[華府]]、[[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洛杉磯]]、[[芝加哥]]等地舉行[[第一次保釣示威]],光紐約就有近一千三百人參與示威。兩周後,[[香港]]教師、學生組成「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發動學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結;其中,該年7月7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在[[維園]]發起的[[七七大示威]]更演變成嚴重衝突:[[香港皇家警察]]威利[[警司]]率領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武力驅散示威者,用[[警棍]]隨意毆打手無寸鐵的市民,由此為香港70年代的學運潮揭開了序幕。 1971年3月,包含[[趙元任]]、[[余英時]]、[[李遠哲]]、[[張系國]]在內的500多位[[華裔]]學生上書[[中華民國總統|總統]][[蔣中正]],呼籲政府抵抗日本新侵略,並拒絕參加「中日韓聯合開發海底資源協定」。在1971年[[布朗大學]]的保釣運動國是討論會以及[[密西根州]][[安娜堡]]國是大會,兩場會議辯論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是保釣運動中首次有[[左派]]台灣留學生公開支持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代表中國(CHINA);決議1971年9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前舉行[[九二一聯合國大遊行]],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留美的左派台灣學生以[[五星紅旗]]開道,後面跟著的是10個人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牌子,再後面是10面[[毛澤東]]畫像招牌。 在臺灣,由[[張俊宏]]和[[陳鼓應]]等人於1968年所創立的改革派雜誌《[[大學 (雜誌)|大學雜誌]]》,是臺灣最早的保釣運動發聲管道之一。1971年1月開始,大學雜誌開始刊登保釣運動的消息,包括學者[[丘宏達]]的相關文章,同時也鼓吹自由主義,希望政府恢復人民政治自由。 1971年6月,在美日簽署移轉琉球(包括釣魚臺列嶼在內)管轄權文件的同一日,上千大學生發動示威遊行,至美、日大使館遞交抗議書。不過此後隨著美日的簽約已定,台灣學生的保釣運動也就暫停。 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引起台灣內部的憂患意識,學生以保釣運動為名,開始組織社團,發起學生運動。1972年4月4至9日,國民黨政府擔心學生運動失控,連續6天在《[[中央日報]]》副刊登出孤影([[敏洪奎]])《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一文,希望將學生運動降溫。 因為保釣運動與聯合國等議題,讓[[國立台灣大學|台大]]學生[[王杏慶]]、[[王復蘇]]等[[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國立師範大學|師大]]學生,經過學生社團間的相互聯絡、交換意見,於1972年12月初在報紙聯名發表《我們的呼籲》,要求青年學生擁抱國家、社會,表達自己的聲音。王復蘇等150多人組織「社會服務團」,開始調查社會議題,學生運動由愛國保釣轉向關心社會議題。1973年,台大學生又發起以服務農村、漁村、山地部落等的「百萬小時奉獻運動」,希望學生主動進行社會關懷。中華民國政府擔心因保釣運動而衍生的學生運動失控,中國國民黨透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救國團]]介入並接手各類社會服務團體,以控制學生運動。同時,[[警備總部]]搜索陳鼓應等人的住宅,指控他們立場親共。1974年,警備總部發動[[臺大哲學系事件]],解除自由派學者的教職,台大哲學研究所因此停招一年。學生運動遭到壓制,保釣運動的風潮也在台灣降溫。 ==== 港臺民間聯合行動 ==== 1996年以後,[[香港]]和[[台灣]]民間多次組織了保釣的行動。但是日本每次都派出警船攔截,只有極少幾次登島成功。当时尚为[[英属香港]]的[[全球華人保釣大聯盟]]的[[陳毓祥]]等五人隨[[保釣號]]貨輪在9月26日抵達釣魚台海域,多次被日本舰艇与军机围追堵截,難以搶灘,五人跳海示威,向钓鱼岛游去,其中陳毓祥遇溺身亡,另一名遇溺的保釣人士[[方裕源]]則被日本的直升機救起,送往[[石垣島]]的醫院救治。陳毓祥的逝世激發港、台兩地的保釣行動。10月6日,即陳毓祥舉殯當日,由[[臺北縣議員]][[金介壽]]和香港[[立法局議員]][[曾健成]]領導的新一輪保釣行動,於基隆租用了上千艘漁船出發駛往釣魚台列嶼。參與者在10月7日成功登陸釣魚島,並一同在島上同時揮舞[[五星紅旗]]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以表示釣魚台是所有中國人的領土。當日,[[建國黨]]成員在香港保釣人士下塌的酒店外示威,並焚燒了兩五星紅旗。10月9日,保釣行動委員會成員闖入[[日本駐港領事館]],在館內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達半小時,以示抗議;其後,[[日本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向[[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發出[[恐嚇]]信,表示會殺死所有中國人。 == 緣起 == 釣魚臺列嶼為[[臺灣省]][[基隆市]]東北方約186公里(102海浬)的[[釣魚島]]與附近七個小島(共計五個無人島與三個岩礁)的合稱,總面積約6.1636平方公里,是[[大屯山]]及[[觀音山 (新北市)|觀音山]]山脈向東北延伸入東海海底的突出部分,實為臺灣北部的地質延伸,在地質上與臺灣東北方[[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一脈相承,同為臺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上有淡水,沒有居民,附近海域自古是臺灣、福建漁民的傳統[[漁場]]。 1968年10月,[[聯合國亞洲經濟開發委員會]](ECAFE)指出釣魚台列嶼海底[[大陸棚]]為一大[[油田]],引起[[台灣]]、[[日本]]與[[中國大陸]]方面的關注。 1970年9月10日,美日兩國在未與華方協同下達成協議,美國準備在1972年把美軍二戰時所佔領的[[琉球群島]]交予日本,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過程中,雖然美國沒有明文提及釣魚台的法定地位,但是由於[[美國駐日大使館]]表示「釣魚台為琉球群島一部份」,日本可以對釣魚台進行直接管轄,而日本也開始驅逐來自台灣的漁民,引發全球各地華人抗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直主張管有釣魚台,美方的舉動令[[中華民國政府]]極其尷尬,而中國大陸當局亦從未承認日本管有釣魚島。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保釣運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