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兩裂狸藻 的原始碼
←
兩裂狸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兩裂狸藻'''<br><img src="http://a4.att.hudong.com/71/08/20300543523714147625085662866_300.jpg" width="270"></center><small>[http://a4.att.hudong.com/71/08/20300543523714147625085662866_300.jpg 原圖鏈結] [http://so.baike.com/s/tupian/%E4%B8%A4%E8%A3%82%E7%8B%B8%E8%97%BB 圖片來自互動百科]</small> |} </div> '''兩裂狸藻''' <ref>[http://www.baike.com/wiki/%E4%B8%A4%E8%A3%82%E7%8B%B8%E8%97%BB&prd=so_1_doc 兩裂狸藻],互動百科</ref> ([[學名]]:''Utricularia bifida''),又称'''挖耳草'''、'''金耳挖'''、'''割雞芒''',為小型陸生[[狸藻屬]][[食蟲植物]]。其[[種加詞]]「bifida」來源於拉丁文「bi-」和「fidum」,意為「兩點」,指其叉形的葉片。原產於[[印度]]次大陸區域與東南亞、[[中國大陸]]、[[台灣]]等地,並且可於[[澳洲]]、[[關島]]、[[韓國]]等[[大洋洲]]發現其踪跡。兩裂狸藻多生長在潮濕的泥地、沼澤、濕地附近與稻田間,分佈於海拔40米至1350米的範圍。通常植株會浸沒於水中。1753年,卡爾·林奈最先描述了兩裂狸藻。而一般水族界稱為挖耳草,此俗稱也常與[[禾葉狸藻]]相混淆 。 ==型態== 兩裂狸藻的葉片呈線形,[[捕蟲囊]]生於葉片、假根以及莖上。[[花梗]]約10公分高,[[花序]]具有鱗片而且光滑,[[花冠]]黃色,花期全年,蒴果卵圓形,種子呈黃色卵形,約0.3毫米。 ==相關影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UjJb4_W6M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Utricularia bifida.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Z0YTsNnYQ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Utricularia graminifolia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htDCYdmz4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CP Video Series Episode 46 - Utricularia bifida (Return to Simpang Pulai Part 2)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t9ko1t8z8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Das Moor lebt weiter mit der Utricularia Rückschnitt und Fettkraut Update }} {{clea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l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兩裂狸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