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43.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内三院 的原始碼
←
内三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清皇太极.jpg|350px|缩略图|右|<big>内三院(清皇太极)</big>[http://02.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70601/20170601132828_b7aa047281623f560c99b0218cbae208_1.jpeg 原图链接][http://mini.eastday.com/a/170601132828521.html 来自 东方资讯 的图片]]] '''内三院''',设于清[[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皇太极为巩固[[君主]]地位、削弱议政王大臣之权,便仿明内阁制,设立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及内秘书院,统称内三院<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25/19/18841360_631975545.shtml 满清的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与弘文院,清朝另类的内阁组织],个人图书馆,2017-02-25</ref>。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会、编纂史书、撰拟表章。内秘书院掌撰外国往来文书及中央诏会、祭文。内弘文院掌历代善恶记注,侍读皇子、教导诸亲王。是清代内阁之始。 ==机构职责== 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 ==机构成立== 皇太极继汗位以后,不断加强皇权,至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自称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终于完成了向君主集权制过渡的关键一步。在崇德改元前一个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一名内国史院、一名内秘书院、一名内弘文院”,并详细规定职掌,任命负责[[官员]],为内三院发展成为政府中枢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馆设立不久,就有更馆名的呼声,如天聪五年(1631年)参将宁完我[[上疏]]言“臣等公疏,请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等事,疏经数上,……” ,但皇太极对此事不作回应,更馆名的呼声也随之沉寂。至天聪九年(1635年),改革文馆的提议又重新出现,先是同年二月,正红旗牛录章京<ref>[https://www.zsbeike.com/cd/41453655.html 牛录章京],知识贝壳</ref>许世昌奏称“天子股胧宜立。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臣,相与赞襄开导,共造封疆,所谓辅弼重臣,上应天心者也。我朝枚卜之举,实有未行。不过曰书房,岂堂堂立国之体哉”。十二月,梅勒章京张存仁又条奏曰“改文馆为内阁中书科,以彰官制,其笔帖式亦应加中书科名色,分大小副参游守,为阁老[[翰林]]等官”。这次皇太极采纳了改革文馆的意见。之所以此时采纳改革文馆的意见,是因为对内,皇太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使皇权实力终于完全凌驾于[[八旗]]贝勒之上。对外,皇太极消除了后金国家东北、西北的隐患,又争取到了大量[[明朝]]降臣作为攻明的助手,与明朝对峙的局势已成,建立君主集权制国家的外部条件成熟。至此,皇太极的势力远远超过八旗贝勒,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君主集权制过渡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 在内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八旗制度下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已是大势所趋,这时皇太极需要扩大文馆组织机构,给予其明确职掌分工,以便应付改元后的繁杂事务。同时,文馆的改革也有利于彰显[[中央集权]]官制,使国家机构与皇太极改元称帝相匹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内三院应运而生。 ==视频== ===<center> 内三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1636年皇太极称帝 </center> <center>{{#iDisplay:g0746h97jg7|560|390|qq}}</center> <center> 百家讲坛:揭秘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 </center> <center>{{#iDisplay:g08087h2uoh|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政府組織]]
返回「
内三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