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40.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赵斌录) 的原始碼
←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赵斌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5677021/pexels-photo-2567702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是[[中国]]当代作家赵斌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 赵斌录 娘: 您在那边好吗? 好久好久以前就想给您写一封信,却总是拖拖拉拉的没写成。忙的[[时候]]是真忙,赶不上。闲的时候呢,又总想偷偷懒,下下棋,刷刷手机,又给耽搁了。总觉得对不起您,但又总是放纵自己。放纵是因为有恃无恐。儿子知道,在娘的面前,我有这样肆无忌惮地放纵和耍赖的[[资格]]。儿的这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也只有您会理解、会原谅。我知道,即使您[[知道]]了实情,也只会假装拉下脸来,做出生气的样子,说,“这个打木楸,连个信也不知道写!不知道娘惦记呀?” 咱们家乡的“打木楸”就是城里人说的陀螺,是木头削出来专门用鞭子抽打着转圈的玩具。因为它生来就是挨打的,就得了这么个雅号。儿小的时候太淘气,常常就是娘嘴里的“打木楸”。但是娘,那些个年里,您的“打木楸”从来没有挨过您一巴掌。在儿的[[记忆]]里,“打木楸”就是您对儿的昵称、爱称。 自从踏上了远行的路,就开始生出了乡愁。儿子几十年的[[乡愁]]记忆里,有一个永难[[忘记]]的[[元素]],就是“打木楸”。 娘,清明那天,您看见儿的眼泪、听见儿的哭泣了吗?如今,儿子也鬓染霜雪,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世事无常,世态炎凉,儿也慢慢看淡了。可在娘的面前就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就是想把心里的憋屈哭出来,说给娘听,哭给娘看。 年龄越大,越没有了可以哭泣的自由。年龄越大,越感到有地方可以哭是一种幸福。在别人眼里,儿子是个刚强的汉子。因为刚强,更没有了可以示弱、可以哭泣的地方。而且,车水马龙,众生芸芸,哭又哭给谁看呢?谁会懂得,谁又会理解儿子的不容易呢? 也只有娘会理解。娘知道,即使刚强如斯,内心也有极柔软、极脆弱的地方,也有容易受到伤害,而实际上也的确受到了伤害的地方。而且,人也是一个平衡体,越是刚强,往往在一个不被人知的角落就越是柔软、越是脆弱、越是需要呵护。 那天上坟的时候,儿子特意带了一把铁锹,往娘的坟头培了许多新土。然后摆上供品,插上香,把厚厚的冥币纸钱用石块压在爹和娘的石碑上。正是春季干旱防火的季节,野外不能点火,纸不能烧,就这样奉上儿子的一份孝心吧。认认真真做这些的时候,儿子都没有哭。等到做完了这一切,在坟前的草地上跪下去那一刻,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娘,人生漫长,生活不易,您走了以后的这二十多年里,儿子也磕磕碰碰,经历了不少的风霜雨雪,您的“打木楸”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熬成了看淡凉薄的半老头儿。即使在那些个冰泉冷涩的[[岁月]]里,儿子从来没有掉过泪,没有感到过委屈。老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那些个小磨难、小坎坷,也许就是儿该有的经历、该补的功课吧?但[[清明]]时节,在您的坟前,心底的委屈却止不住地往上涌。小时候受了委屈跟您诉说的情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儿子累了,就想依偎在娘的怀里,等着娘用手当梳子,一下一下为我捋顺纷乱的头发。娘不用多说什么,儿长大了,您说的道理我都懂。儿子就想放下外面世界里的一切,在您身边静静地呆一会儿,像一只疲惫的小舟,划进温馨的港湾,停一下,靠一下,是休憩,是洗涤,也是充电。 那天,周边没有别的人,远处的山峦已经[[开始]]青了起来,近处的桃花和梨花正静静地[[美丽]]着,身边那被叫做“帐绊子”的野花也在轻轻地哼着春天的民谣。在月亮山南麓,在您的坟前,儿子跪了很久,流了很多泪,几乎把两三年攒下的眼泪都流完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我以为自己早己锤炼得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在您的坟前泪眼婆娑地跪下去的那一刻,我知道,在您面前,我还是那个桶着鼻涕,噙着眼泪,寻求保护的小“打木楸”。 而且,永远是。 娘,我知道您都看见了,知道您不会笑话我,您给儿子的,永远只有体谅和安慰、心疼和怜惜。即使儿子哭得很丑、很难看,很没有章法、很稀里哗啦,是吧? 那天,儿子哭得好解压呀!等站起身来的时候,身上顿时轻松了不少。您不用为我担心,真的,什么事也没有,只是见到娘,不由得就当了一回“打木楸”。 有一件事,在儿心里埋了三十年,一直觉得对不起娘。您知道不? 我儿子出生那年,也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多余的钱请保姆。双方父母都有工作,都忙。远在湖北的岳母抽出空来伺候了媳妇一个月,单位工作走不开,回去了。我们两口子看着刚出满月的孩子,无助而茫然。 这时候,意外地,您来了。 一双小脚,满身风尘,拎着一个小布包,包里是简单的行李。 您是来照顾媳妇、照看孙子的。一到家,放下行李,转了一圈,袖子一挽,就开始干活。 那时我们两口子初为父母,啥也不懂,带孩子知识主要来源的就是一本《育儿手册》。儿子工作上要强,不甘人后,常常顾不上家里。媳妇贤淑,能干,可毕竟抱着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顾东顾不了西。娘,您知道吗?您的到来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啊! 娘,我是您奶大的孩子,虽然说奶亲奶亲,奶久了就如同亲生,但毕竟隔了一层。您疼我,照顾我,我都享受得心安理得。但来照顾我的孩子,在我们最拉不开栓的时候,毅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儿子真的太喜出望外了。如果不是把儿子视如亲出,不是那种彻尽心扉的疼爱,谁会这样关心我们、帮助我们呢?况且娘在老家也很忙,况且娘也已经年届古稀,况且娘一双小脚,况且娘很少出门,很少离开那个浊漳河畔的小山村...... 接下来日子里,您和我媳妇在家里忙碌着,我在外面忙着我的工作。回到家里,又忙着在娘慈爱的目光看护下逗弄孩子,也很少顾及娘的感受。只记得娘常说的一句话是:“快坐下,歇歇吧!” 娘,不同辈的人之间是有代沟的。您儿媳妇比您小四十多岁,期间的代沟一定挺宽、挺大的。代沟就是认识的差异、习惯的不同。媳妇知道您从小疼爱我,她也很敬重您,但在四十多年的代沟面前,分歧还是产生了。 您从老家来,不太会用洗衣机,把几件衣物混在一起洗的时候,有的衣服被染了。那正是我们这个小家庭最艰苦的时节,一根香蕉要掰成两截吃,一串糖葫芦也要俩人分着吃。您不知道,炎炎夏日,馋了,想买个西瓜。摊主给挑的,保沙保甜,一毛钱一斤,自己选的,五分钱一斤。我们宁肯买五分钱的自己挑。然后,按照自己对瓜的理解,煞有其事地挑了一个回来。一打开,却是白茬茬生得不能再生的生瓜。生也舍不得扔掉,我蘸了点白糖,津津有味地全吃了。那时候,可数的几件衣服染了,对我们也是挺大个损失。媳妇心疼了,有点怨言,告诉您说,您别用洗衣机了,以后衣服由她来洗。 媳妇纤弱,饭量小,一顿吃不了多少。您看了,就有点着急,劝她多吃点,说,“奶孩子呢,吃那点猫食,哪够啊!”媳妇不以为然。 可等到想补点营养,给她吃点炖肉、喝点鸡汤的时候,您以您的老习惯又会说:“坐月子哪能吃这些呀?奇里古怪的。”儿知道,咱老家老辈们传下来的传统,坐月子的时候就是小米汤、红枣,红枣、小米汤,您也没错。 在老家的习俗里,婴儿是要遮挡着光线的,不让他直接看光,怕伤了孩子眼睛。在《育儿手册》里,是要让孩子正常看灯光,来锻炼他对光的感受。在这些细节上,你和媳妇也有了分歧。 直到有一天,媳妇看见您用手指按压孩子的脑门,她非常担心,赶紧制止了您,说,孩子的脑门还没有长硬呢,不能按。您也很不开心,说,我养活了这么多孩子,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按按还能按坏了? 等我下班回到家,你们分别跟我讲了这些事。我知道,一个是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孩子的奶奶,你们都从心里疼孩子,但各有各的疼法,而这不同的疼法是有矛盾的。那一次,您赌气地说:“这也不叫动,那也不让干,我回老家呀!”抱着孩子的媳妇也在气头上,说:“回就回吧,我们也能行喽。” 娘,原谅我,那次没能留住您。儿子太年轻,不会处理这些既寻寻常常,又难以回避的日常性矛盾。一边是从小爱我、疼我的娘,一边是相濡以沫、无怨无悔的妻子,哪一个受了委屈,儿子心里都不好受啊! 您就这样回去了。您带着行李来,我知道是计划陪伴我们一个长长的时间的。事后,每每想起这些,都会升起一股懊悔和歉疚。人生无法重来,只希望娘在那边能原谅儿子,原谅儿子的稚嫩和无能。 前些天突发奇想,问媳妇说:“如果娘还在,如果咱们又生了二胎,娘还会来照顾咱们吗?” 媳妇不假思索地说:“会!一定会的。” 娘,您听见了吗? 如今您按压过脑门的孙子已经三十多了,也成了小大人了。有时候我们仨也会说起您,说起当年您来陪伴我们的那些日子。如果再有机会,我一定竭尽所能,哄得娘和媳妇都高高兴兴的,让咱们家其乐融融,笑声一片。可是,哪里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呢? 这是儿子心里一个久久的痛。 娘,那天夜里我又梦见了您,梦见了咱家院子里那棵挂满了大黄梨的老梨树。您还是坐在西屋窗户下的缝纫机旁,一边做着活,一边抬起头,从老花镜边框的上方瞅着我,嗔怪地说:“还知道回来呀?这个小打木楸!” 其实,我知道,娘是最理解我的。就像您无数次对儿子无原则的理解一样。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淘气过火的时候,您会故意对我霸起脸来,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你爹回来打你呀!”一转过身去,又跟来串门的乡亲们说:“嗨!孩子们,就是个这吧。”后来工作了,很久没有回去看您,您每次都主动为我找了各种回不去的理由,而且[[充分]]得不容置疑。那一年,您腿摔伤了,住在五姐家,好多日子下不了地,而我又恰好很久没有赶住回去看您,不知道您受伤了。您安顿五姐说:“他那儿工作忙,走不开。叫他忙正事吧,嫑跟他说,嫑让他回来了。”那些年儿子正年轻,把工作看得重,忙是忙了些,但再忙,真就忙得抽不出一天两天时间回趟老家吗?说到底,还是儿子懈怠了,偷懒了。娘,您知道吗?你这份无原则的[[纵容]]和娇惯,如今在儿子心头凝结成了重重的愧疚,再难消除。 娘,记得那一次您跟我说的话不?您说,“等你爹将来不在了,来分个钱吧。” 您知道我当时的感受吗?那时是七十年代初,一年分的粮食吃不到头,全年挣的工分分不上几块钱,咱家也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虽然年龄小,也知道咱家捉襟见肘的困窘,我怎么能忍心去跟哥哥们分钱呢?但您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在钱最紧缺、最重要的时候,您惦记着给我分一点,我就知道,您对我是真亲。这句话,暖暖地,一直让我回味到今天。 在您的眼里,我就是个淘气又懂话的“小打木楸”。您一定不会知道,我正儿八经地当过一回小偷。这是我藏在心底的秘密,谁也没告诉。 那会儿,粮票极其紧缺。没有粮票,出门连饭都吃不上。娘领我去公社的时候,想给我买个馍解解馋,没有粮票,人家不卖给咱。咱家是农村人,哪里会有粮票呢?我默默地记在心上。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别人放在桌子上的几两粮票,我几乎没过脑子就偷偷地装了起来,就想着拿回家去给了最需要粮票的娘。 粮票偷来了,怎么能给了娘,却犯了难。直接拿出来肯定不行,您会追问是哪里来的,定会逼着我给送回去,而且免不了一顿严厉训斥。我苦思冥想,调动起一个七岁孩子所有的全部狡黠,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实施计划那天,我假装在垃圾堆里挖呀挖的,突然就挖出二两粮票来。我兴冲冲地拿给了您。您惊讶垃圾堆里怎么会有这稀罕东西,娘还在疑惑,我已经连忙跑开了。接着,我故伎重演,又从垃圾堆里刨出了三两。 在娘满是疑虑的追问下,在我一脸天真的坚守下,您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现实。如今想来,一个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瞒得过娘呢?只是您看着我在您身边长大,没有想到这么个小小的东西还会撒谎、还会偷东西,这种对儿子无原则的信任,让儿子的小伎俩得以得逞了。 如今,儿可以坦荡地告诉娘,儿长大后堂堂正正,再没有偷过东西。倒是在家乡,在您、我姥姥、我父亲这些纯正善良的长辈们熏陶下,养成了善良、厚道、正派、踏实的品格,这些伴我半生,让我可以踏踏实实、光明磊落地做人、做事。 走过几十年的职场,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收获了众多的[[信任]]和[[尊重]],但[[偶尔]]也免不了受点中伤,中一两支冷箭。就在昨天,儿子还听到一个安在我身上但跟我完全不沾边谣言版本。我说,[[既然]]我是当事人,是事件的主角,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啊?不过,他们说就说吧,娘不用为我担心。您走了以后,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儿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我,这些个小小把戏已经伤不着我了。放心。相反,儿子听了,反倒有点小确幸。这起码说明您的儿子还有些[[优秀]]、出众的地方,还有些值得人关注、值得人嫉恨、值得人飞短流长的[[地方]]。娘,您会为我[[骄傲]]吗? 娘,儿子又要去忙了,不多说了。 您在那边多保重! 那边有识字的人帮您读信吗?告诉他,认真读,别潦草,因为,信里是儿长长的的思念、深深的寄托! 您的“打木楸” 某年某月某日<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赵斌录,太行山区人。性真诚、友善、务实。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写给奶妈的又一封信(赵斌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