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95.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同伴交往 的原始碼
←
同伴交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同伴交往.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同伴交往&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35986027_738097 来自搜狐]]]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儿童最初几年主要限于家庭小圈子与父母相互作用,把父母作为社会化的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增强,儿童开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与同龄的儿童交友、玩耍。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 培养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注意事项 == 这一阶段是同伴交往真正开始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宝宝在岔路口选好方向。 1、这个年龄的宝宝,其认识特点是“[[自我中心]]”的。这种认识反映在交往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以我为主”,总是要别人听自己的。比如,看见了别人手里的玩具,他想玩,他不会想到别人也想玩,他非要抢过来不可。这是由该年龄段儿童的认识特点决定的,谈不到品质问题。家长不必为此[[大惊小怪]],责备孩子。但是也不能容许他发展下去,否则会养成独霸的习惯,他不能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要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宝宝提高认识能力,学会与同伴交往。 2、正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同伴交往是以物体为中介,而导致他们的同伴交往持续的时间很短,交往的同伴经常变换,同伴交往很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也与这个年龄段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有关。比如,两个宝宝在一起玩得好好的,其中一个伸手要拿另一个的玩具,或者试图阻止对方的行动,双方的关系立即产生了障碍,交往便由此终止。但是,在成人的耐心引导下,他们可以渐渐学会分离和轮流的交往方式,出现互相喜欢的积极感情,有了某种“[[情感联系]]”,宝宝从此走上与同伴友好交往的道路。<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25383 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知乎</ref> 3、根据这个年龄段宝宝进行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家长也需要多学会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社会沟通能力: 跟我做 在这个游戏中,你可以组织许多蹒跚学步的宝宝跟随你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些动作由你来命名,并且由你来表演,越滑稽越好。为了增加一些趣味,你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领着宝宝们爬过枕头,穿过用纸箱做的隧道,或者绕着椅子一圈又一圈地走。 画大幅的图画 鼓励两个或更多的宝宝一起画画,可以用粉笔在人行道上画,或者在家里用蜡笔在一张纸上画。 跳舞 放些音乐,进入角色,看着你的宝宝和他的朋友一起投入地舞蹈。 [[老鹰捉小鸡]] 这种很古老的游戏不仅能增强宝宝的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两岁多的宝宝在同伴游戏中逐渐产生了协作的意识和行为,同伴协作对宝宝的个性品质具有积极影响。良好的伙伴关系会增强宝宝探索环境的兴趣及愿望,还能帮助宝宝脱离自我中心,促进社会化发展。 要培养宝宝的同伴协作能力,需要有合适的教育方式。2-3岁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期,自我中心的特点很明显。家长可以引导宝宝观察,同伴协作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力量,从而使宝宝萌发出同伴协作的意识,产生同伴协作的愿望。当宝宝做出同伴协作行为时,家长可以引导宝宝体验同伴协作带来的乐趣。慢慢地,宝宝就会觉得同伴协作比自我中心的单独游戏更生动、更有趣。就像故事中的莫莫放弃了钓鱼,布奇放弃了玩纸船游戏……大家都跳上了阿迪的小船,齐心协力去划船! 培养宝宝的协作精神,可以帮助宝宝打开一条通向外界的顺畅之路,让宝宝在感受成功和快乐的同时,奠定社会化发展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呵护宝宝的同伴关系,为他们营造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多与同伴一起活动,帮助他们成长为乐于与同伴协作的小朋友吧。<ref>[https://wenwen.sogou.com/z/q961832797.htm 同伴交往的类型]搜狗问问</ref> ==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 == 1岁以前: 其实,宝宝很早就能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 2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够注视同伴; 3至6个月的宝宝能相互触摸和观望; (但是,6个月以前的宝宝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他们可能仅仅是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如抓对方的头发、鼻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单向的。) 6个月以后,宝宝看见旁边的婴儿时,能发出微笑以及“咿呀”的声音; (虽然这种接触是短暂而单向的,但是从发展的过程看,这种互动已经开始有了社会意义,这也可以说是向同伴交往迈出的第一步。) 1-2岁: 1岁-1岁半: 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宝宝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孩子之间的简单交往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应答性的社交行为,即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发出的微笑、语言或非语言的声音,抚摸、轻拍或递给玩具的动作,能引起对方的反应。比如,对方会报以微笑,发出声音,注视他的行动等等。从此,婴儿之间的最初的直接接触和互动开始发生。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同伴交往,还有下面的特征: 1)能主动招呼他人,会和同伴友好地玩,对亲人有十分明显的依恋行为; 2)交往受情绪控制:高兴时乐于与人交往,生气时则拒绝游戏; 3)交往时出现利他行为,会向他人表示关心,会同情和主动安慰小伙伴; 4)这一阶段的孩子仍需借助玩具或其他媒介发起交往活动; 5)喜欢与同伴接近,孩子之间容易互相吸引,常常由于探索而引起摩擦。例如看到同伴的玩具很有趣,也会伸手去摸摸,拿来玩玩。若同伴不肯,就用推、打、咬等方法去夺得,因而常引起摩擦、冲突。 1岁半-2岁: 1岁半以后,由于宝宝的语言发展,行走自由,能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进而激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孩子之间,越来越多地出现模仿性或互补性交往行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虽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各的,熟悉以后,会相互观察,互相模仿经。比如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当一个孩子站到墙角,另一个孩子也跟着挤过去;一个孩子钻到桌子下面坐着,另一个也跟着跑去坐着。追追跑跑是这个年龄段宝宝最喜欢的活动。这个阶段,同伴交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延长。 2-3岁: 2岁以后,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伴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宝宝的同伴交往有如下特点: 1)同伴在一起的活动,主要是各自对物体的摆弄和操作。他们是对玩具或其他物体感兴趣,而不是对同伴感兴趣。他们活动的对象,是各种可以接触到的物体,如玩具、各种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活动,是因为他们对共同活动的对象——某个玩具或活动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对象]],主要不是同伴,而是物体,他们都在摆弄物体。这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人际交往。所以说,这是以物体为中介的同伴交往关系。 2)此时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3)十分乐意与父母交往,开始采用各种行动、语言等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4)在跟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道德判断]],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参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同伴交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