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同伴交往指兒童或青少年與同一年齡階段的夥伴之間的交往。兒童最初幾年主要限於家庭小圈子與父母相互作用,把父母作為社會化的模式。隨着年齡增長,認知能力增強,兒童開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與同齡的兒童交友、玩耍。這種同伴交往,隨兒童年齡增長而增加,成為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培養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注意事項
這一階段是同伴交往真正開始發展的階段,特別需要家長的關注和引導,幫助寶寶在岔路口選好方向。
1、這個年齡的寶寶,其認識特點是「自我中心」的。這種認識反映在交往活動中,主要表現為「以我為主」,總是要別人聽自己的。比如,看見了別人手裡的玩具,他想玩,他不會想到別人也想玩,他非要搶過來不可。這是由該年齡段兒童的認識特點決定的,談不到品質問題。家長不必為此大驚小怪,責備孩子。但是也不能容許他發展下去,否則會養成獨霸的習慣,他不能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因此,要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幫助寶寶提高認識能力,學會與同伴交往。
2、正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同伴交往是以物體為中介,而導致他們的同伴交往持續的時間很短,交往的同伴經常變換,同伴交往很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也與這個年齡段兒童情緒的不穩定性有關。比如,兩個寶寶在一起玩得好好的,其中一個伸手要拿另一個的玩具,或者試圖阻止對方的行動,雙方的關係立即產生了障礙,交往便由此終止。但是,在成人的耐心引導下,他們可以漸漸學會分離和輪流的交往方式,出現互相喜歡的積極感情,有了某種「情感聯繫」,寶寶從此走上與同伴友好交往的道路。[1]
3、根據這個年齡段寶寶進行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遊戲,家長也需要多學會在遊戲中培養寶寶的社會溝通能力:
跟我做
在這個遊戲中,你可以組織許多蹣跚學步的寶寶跟隨你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這些動作由你來命名,並且由你來表演,越滑稽越好。為了增加一些趣味,你可以在整個過程中設置一些簡單的障礙,領着寶寶們爬過枕頭,穿過用紙箱做的隧道,或者繞着椅子一圈又一圈地走。
畫大幅的圖畫
鼓勵兩個或更多的寶寶一起畫畫,可以用粉筆在人行道上畫,或者在家裡用蠟筆在一張紙上畫。
跳舞
放些音樂,進入角色,看着你的寶寶和他的朋友一起投入地舞蹈。
這種很古老的遊戲不僅能增強寶寶的協調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兩歲多的寶寶在同伴遊戲中逐漸產生了協作的意識和行為,同伴協作對寶寶的個性品質具有積極影響。良好的夥伴關係會增強寶寶探索環境的興趣及願望,還能幫助寶寶脫離自我中心,促進社會化發展。
要培養寶寶的同伴協作能力,需要有合適的教育方式。2-3歲的寶寶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期,自我中心的特點很明顯。家長可以引導寶寶觀察,同伴協作的力量遠遠大於個人力量,從而使寶寶萌發出同伴協作的意識,產生同伴協作的願望。當寶寶做出同伴協作行為時,家長可以引導寶寶體驗同伴協作帶來的樂趣。慢慢地,寶寶就會覺得同伴協作比自我中心的單獨遊戲更生動、更有趣。就像故事中的莫莫放棄了釣魚,布奇放棄了玩紙船遊戲……大家都跳上了阿迪的小船,齊心協力去划船!
培養寶寶的協作精神,可以幫助寶寶打開一條通向外界的順暢之路,讓寶寶在感受成功和快樂的同時,奠定社會化發展的基礎。讓我們一起來呵護寶寶的同伴關係,為他們營造自由的空間,鼓勵他們多與同伴一起活動,幫助他們成長為樂於與同伴協作的小朋友吧。[2]
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特點
1歲以前:
其實,寶寶很早就能對同伴的出現和行為做出反應。
2個月左右的寶寶能夠注視同伴;
3至6個月的寶寶能相互觸摸和觀望;
(但是,6個月以前的寶寶的這些反應並不具有真正的社會性質,他們可能僅僅是把同伴當作物體或活的玩具(如抓對方的頭髮、鼻子),這時的行為往往是單向的。)
6個月以後,寶寶看見旁邊的嬰兒時,能發出微笑以及「咿呀」的聲音;
(雖然這種接觸是短暫而單向的,但是從發展的過程看,這種互動已經開始有了社會意義,這也可以說是向同伴交往邁出的第一步。)
1-2歲:
1歲-1歲半:
隨着身體運動能力和言語能力的發展,寶寶的社會性交往變得越來越複雜,交往的回合也越來越長。這時候孩子之間的簡單交往最突出的特徵是出現應答性的社交行為,即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發出的微笑、語言或非語言的聲音,撫摸、輕拍或遞給玩具的動作,能引起對方的反應。比如,對方會報以微笑,發出聲音,注視他的行動等等。從此,嬰兒之間的最初的直接接觸和互動開始發生。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同伴交往,還有下面的特徵:
1)能主動招呼他人,會和同伴友好地玩,對親人有十分明顯的依戀行為;
2)交往受情緒控制:高興時樂於與人交往,生氣時則拒絕遊戲;
3)交往時出現利他行為,會向他人表示關心,會同情和主動安慰小夥伴;
4)這一階段的孩子仍需藉助玩具或其他媒介發起交往活動;
5)喜歡與同伴接近,孩子之間容易互相吸引,常常由於探索而引起摩擦。例如看到同伴的玩具很有趣,也會伸手去摸摸,拿來玩玩。若同伴不肯,就用推、打、咬等方法去奪得,因而常引起摩擦、衝突。
1歲半-2歲:
1歲半以後,由於寶寶的語言發展,行走自由,能接觸更多的新事物,進而激起對新事物的好奇和興趣。孩子之間,越來越多地出現模仿性或互補性交往行為。這個年齡段寶寶的同伴交往的特點是,雖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擾各玩各的,熟悉以後,會相互觀察,互相模仿經。比如相互模仿對方的動作,當一個孩子站到牆角,另一個孩子也跟着擠過去;一個孩子鑽到桌子下面坐着,另一個也跟着跑去坐着。追追跑跑是這個年齡段寶寶最喜歡的活動。這個階段,同伴交往持續的時間越來越延長。
2-3歲:
2歲以後,隨着身體運動能力和言語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兒童的社會性交往變得越來越複雜,同伴交往的回合也越來越長,這時候,寶寶的同伴交往有如下特點:
1)同伴在一起的活動,主要是各自對物體的擺弄和操作。他們是對玩具或其他物體感興趣,而不是對同伴感興趣。他們活動的對象,是各種可以接觸到的物體,如玩具、各種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幾個孩子之所以能夠在一起活動,是因為他們對共同活動的對象——某個玩具或活動材料感興趣。也就是說,他們的活動對象,主要不是同伴,而是物體,他們都在擺弄物體。這時,還沒有真正意義的人際交往。所以說,這是以物體為中介的同伴交往關係。
2)此時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遊戲。最初他們交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玩具或尋求幫助,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交往的目的也越來越傾向於同伴本身,即他們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為使同伴與自己合作、交流而發出交往的信號。
3)十分樂意與父母交往,開始採用各種行動、語言等方式來吸引他人對自己的注意;
4)在跟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學會道德判斷,凡是成人表示讚許並說「好」、「乖」的行為,孩子便認為是好的行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責並說「不好」的行為,孩子便認為是壞的行為。
參考來源
- ↑ 幼兒同伴交往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知乎
- ↑ 同伴交往的類型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