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7.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赧王 的原始碼
←
周赧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称=周赧王 |图像=[[File:周赧王.jpg|缩略图| 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4374590&di=b142c48d8b5b33fb847e38b65e01d366&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090103%2Fext-20090103120000-10026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288523.htm?sp=Snext&sp=l288524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图说= |别称= |姓=姬 |氏= |名=延 |字= |别名=赧、诞 |别字= |諡号= |时代=周朝 |国家= |身份=东周天子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前256年 |在位年代=前314年—前256年 |父=[[周慎靓王]] |母= |正妻= |妾= |夫= |子女= |太子= |都城= |居所= |墓葬= }} =='''[[周赧王]]'''== '''[[周赧王]]'''({{bd|?||前256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谧]]说名'''[[诞]]'''。《[[竹书纪年]]》作'''[[周隐王]]''',为[[周慎靓王]]之子。史文常作'''[[王赧]]''',《[[史记]]》误为[[諡号]]。据传即位于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 他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赧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 =='''人物生平'''== '''最穷[[天子]]''' 说起“[[天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天子]]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谢罪才罢。<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032282.html 周赧王],中国国学网</ref> '''齐楚绝交'''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於]](今[[陕西]][[秦岭]]以南至[[河南省]][[淅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跷]]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攻占[[郢都]]'''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该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年纪较小的兵卒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赧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秦国]]借道'''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韩索粮草''' [[周赧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劝秦退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赧王]]说:“[[秦国]]攻克[[韩国]]、[[魏国]],打败[[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巴结[[秦国]]'''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的[[说客]][[周冣]]对[[周赧王]]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国,[[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公]]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定。[[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联合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西周]]。 '''[[周朝]]灭亡'''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 灭亡 ==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邯郸之战]],秦军围攻[[邯郸]],[[魏国]]和[[楚国]]都起兵相救,大破秦军。[[楚考烈王]]决定组织各国[[合纵]]。同时派人到[[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命令,[[赧王]]为此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倾其国力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军队,与诸侯商定在[[伊阙]]会师。但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当时[[周赧王]]为了联军的开销,向当地富人借贷,并答应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归还。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wikt:债台高筑|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令将军摎进攻[[西周国]],[[西周武公]]奔往[[秦国]]谢罪投降。同年,[[周赧王]]与[[西周武公]]卒。[[西周]]百姓东逃,[[秦国]]取[[九鼎]],迁[[西周文公]]于[[惮狐]]。七年后,[[秦国]]灭[[东周国]]。<ref>《史记·周本纪》:“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ref> =='''历史疑案'''== '''[[债台高筑]]'''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赧王]]八年,[[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这里所说的“[[东周]]”和“[[西周]]”都是当时的[[诸侯国]],而不是作为[[王朝]]的存在。[[西周国]]是公元前440年[[周考王]]从自己的领地中划地出来分封给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个小[[诸侯国]]。所以史料才说“[[西周]]故[[天子国]]”,注意这里用了一个“故”字。而“[[东周国]]”则是后来“[[西周国]]”分裂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诸侯国]]。但为什么[[周天子]]自己[[债台高筑]]却仍然不惜要用自己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时间'''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着时取[[九鼎]]。 '''[[赧王]]结局''' 《[[资治通鉴]]》中对[[赧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赧王]]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司马光]]对[[周赧王]]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的话,[[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周民东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显然说不通。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真实史料,显然不会比[[司马迁]]更多。[[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周赧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西元 |前314年||前313年||前312年||前311年||前310年||前309年||前308年||前307年||前306年||前305年 |- ![[干支]] |[[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 |- !周赧王||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 !西元 |前304年||前303年||前302年||前301年||前300年||前299年||前298年||前297年||前296年||前295年 |- ![[干支]] |[[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 |- !周赧王||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 !西元 |前294年||前293年||前292年||前291年||前290年||前289年||前288年||前287年||前286年||前285年 |- ![[干支]] |[[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 !周赧王||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 !西元 |前284年||前283年||前282年||前281年||前280年||前279年||前278年||前277年||前276年||前275年 |- ![[干支]] |[[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 |- !周赧王||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47年||48年||49年||50年 |- !西元 |前274年||前273年||前272年||前271年||前270年||前269年||前268年||前267年||前266年||前265年 |- ![[干支]] |[[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 |- !周赧王||51年||52年||53年||54年||55年||56年||57年||58年||59年 |colspan="1" rowspan="3"| |- !西元 |前264年||前263年||前262年||前261年||前260年||前259年||前258年||前257年||前256年 |- ![[干支]] |[[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 </div></div> ==视频== ===“东周那些事儿”之东周的末日——周赧王!=== {{#ev:youku|XMzMyNDk3NDUxNg|center}} ===东周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 上下五千年周朝人物篇之-周赧王=== {{#ev:youku|XMzY0MjQ1NjU0MA|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東周国君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先秦人物信息框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周赧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