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126.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和顺县图书馆 的原始碼
←
和顺县图书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和顺县图书馆.jpeg|有框|右|<big>和顺县图书馆</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3/be5541c6e84d4327a1e1e104e7af344a.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7849623_100015055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和顺县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ref>[https://www.sohu.com/a/225799757_100118713 图书馆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搜狐,2018-03-18 </ref>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现藏书13余万册,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如今,部分馆藏仍可对外借阅。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和顺古镇,走进这里的和顺图书馆。 ==书馆资料== 提起[[云南]]腾冲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 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 这里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 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ref>[https://www.sohu.com/a/297983267_653521 关于古籍,你了解多少?],搜狐,2019-02-26</ref>、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地位== 和顺是云南着名的侨乡,这里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着名[[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说出来你可能会很惊诧,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居然会藏着这样一个收藏了上万册书籍、有70多年漫长历史的图书馆。 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腾冲那个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 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前哨的“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放在侨乡的氛围里,放在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起点上,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顺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在此。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循着这家小小图书馆的轨迹探访时,它成长的历程,前进的脚步,其实就是一首高亢的颂诗,一幅壮美的图画,一册启迪人性的教材,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 ==地理== 和顺图书馆位于侨乡和顺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在和顺乡,你可以看到,那些白天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会来到图书馆的灯下读书,看到年轻人在电子阅览室里上网。了解了它的发展历程,你就不会觉得那么不可思议了。 ==历史== 和顺图书馆的沧桑历史 先进知识分子[[组织]]的“咸新社” 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 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和顺图书馆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文化之津” 缅侨[[青年]]组织的书报社——“青年会” 和顺图书馆景色(二) 和顺图书馆景色(二)(13)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 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闻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2006乘着火车游[[西藏]]。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静之旅“禅”之旅 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 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当时文人杨策贤先生为书报社撰写了一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 从对联中也反映了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 即便如此,较之从国内走旱路要减短一半以上的[[时间]]。书报社的成立,颇受到乡人的赞赏。 最初的图书馆——“崇新会” 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会员日愈增多,社会影响和作用日愈增大,书报社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了,于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以旧咸新社社址为馆址。 一经在国内外宣传发动,捐款捐书、捐物资,形成了一个高潮,现藏一些珍贵古今大型图书,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云南通志》、《九通全书》、《续藏经》、《四部丛刊》、《万有文库》、《汉魏丛书》、《佩文韵府》等等,都是得自捐献而来。有遗嘱捐款的,父子同时捐赠的,[[兄弟]]共捐的,夫妇合捐的,情节十分动人。 ==新和顺图书馆== 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于旧址改建成一座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的馆屋,一所坐南向北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正前面伸出两个半六角亭,算是当时最别致新颖的建筑形式。 屋前是宽敞的花园,花园外建一个三孔平顶拱门,额上嵌有[[李石]]曾书“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门头上悬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大门沿用旧有牌楼式老大门。 1994年,和顺图书馆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侨捐助建成的“藏珍楼” ,1998年,该馆七十周年之际,得到省、县各级[[领导]]的支持,海外侨胞、旅台乡人的大力捐助,建成全钢混仿古二层楼房一座,将该馆历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献藏入其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藏珍楼”。 “藏珍楼”的艺术设计,不脱古典风味,又具时代色彩,它给众多的参观者一种精神享受。一些外地、外省作家与学者也纷纷赠书,如陈运和等。 如今,和顺图书馆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吸引了众多中年人和[[学生]]的目光,[[电脑]]阅读激发了他们对外界新事物的热情,这座“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开始步入高科技的信息化殿堂。 ==视频== ===<center> 和顺县图书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和顺图书馆:极边古镇 文化之津</center> <center>{{#iDisplay:y0636ysdlby|560|390|qq}}</center> <center>纸短情长:和顺图书馆,百年沧桑,书香幽幽</center> <center>{{#iDisplay:z0720ao8ofo|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26 普通圖書館;公共圖書館]]
返回「
和顺县图书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