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順縣圖書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順縣圖書館是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於1924年由華僑集資興辦,為中國傳統的樓房建築,前置花園,美觀素雅,圖書館[1]中藏書萬餘冊,其中尤以許多古籍最為珍貴。

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文化之津」和順圖書館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現藏書13餘萬冊,分藏古籍、民國、現代三個書庫。如今,部分館藏仍可對外借閱。

2020年1月19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和順古鎮,走進這裡的和順圖書館。

書館資料

提起雲南騰衝的和順鄉,許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個成語:人傑地靈。

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評價——作為滇西高原美名遠播、歷史文化內蘊十分豐厚的「華僑之鄉」、「書香名里」。

這裡擁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張天放語)的「文化之津」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為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於1924年由華僑集資興辦,為中國傳統的樓房建築,前置花園,美觀素雅,圖書館中藏書萬餘冊,其中尤以許多古籍最為珍貴。

和順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後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於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落成。

迄今有藏書7萬多冊,古籍[2]、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

地位

和順是雲南着名的僑鄉,這裡文化發達,人傑地靈,着名哲學家艾思奇就誕生在這裡。說出來你可能會很驚詫,這麼一個小小的鄉鎮,居然會藏着這樣一個收藏了上萬冊書籍、有70多年漫長歷史的圖書館。

雖然從藏書量與規模上看,騰衝那個小小的和順圖書館,不要說與世界上藏書千萬、上億冊圖書館相比微不足道,就是與一般藏書數十萬、百萬的省、地、市圖書館相比也難望其項背。

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談之色變的蠻荒之地的祖國西南前哨的「極邊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窮鄉僻壤的農村環境裡,放在僑鄉的氛圍里,放在始於20世紀二十年代的起點上,放在歷史風雲變幻的進程中考察,至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和順圖書館是中國農村舉世無雙的第一座圖書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和順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僅在此。

當我們沿着歷史的隧道,循着這家小小圖書館的軌跡探訪時,它成長的歷程,前進的腳步,其實就是一首高亢的頌詩,一幅壯美的圖畫,一冊啟迪人性的教材,一份難能可貴的經驗

地理

和順圖書館位於僑鄉和順風景如畫的雙虹橋畔。占地1392平方米,建築物由大門、中門、花園、館舍主樓、藏書樓等組成,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群。大門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漢景殿的牌樓式大門,門額懸和順清代舉人張礪書「和順圖書館」匾額,藍底白字,十分醒目。

步入大門,登石級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頂拱形中門,門額懸胡適先生題書館名。中門內為花園,園內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過花園即達館舍主樓,主樓為二層五開間木結構樓房,正面兩側突出兩個半六角亭,建築立面玲瓏別致,門窗造型西式設計,建築結構新穎,氣宇軒昂。主樓後為藏書樓。

在和順鄉,你可以看到,那些白天在田地里勞作的農民,晚上會來到圖書館的燈下讀書,看到年輕人在電子閱覽室里上網。了解了它的發展歷程,你就不會覺得那麼不可思議了。

歷史

和順圖書館的滄桑歷史

先進知識分子組織的「咸新社」

清末庚子之變後,新思潮遍及全國,同盟會員、日本留學生寸馥清等鄉中先進知識分子,為使鄉人從學識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見聞,迎合時代的需要,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905年)在和順發起組織了一個「咸新社」。

社中購置到成批新知識書籍,供社內外人士閱讀,作為公有圖書提供群眾借閱,在這偏僻小鄉,還是開天闢地第一次。

和順圖書館是一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

「文化之津」

緬僑青年組織的書報社——「青年會」

和順圖書館景色(二)

和順圖書館景色(二)(13)

到了民國初年,旅居緬甸的和順青年寸仲酞、李清園、賈鑄生、李秋農等,在緬甸瓦城組織了一個「青年會」,其宗旨是發展家鄉文化。不久,青年會發展到家鄉後,於1924年,創辦了一個「書報社」,自上海等地訂購了一些書刊雜誌供鄉人閱讀。

從上海到雲南邊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聞已成了歷史資料,於是他們把運輸。2006乘着火車游西藏。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靜之旅「禪」之旅 環球跳蚤市場淘寶記 路線改從水路運到緬甸,再經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絲道用馬幫運至騰衝,最後到達讀者手上。當時文人楊策賢先生為書報社撰寫了一對聯:書自雲邊通契闊,報來海外起群黎。

從對聯中也反映了當時書籍報刊的來之不易。

即便如此,較之從國內走旱路要減短一半以上的時間。書報社的成立,頗受到鄉人的讚賞。

最初的圖書館——「崇新會」

1925年「青年會」改組為「崇新會」,會員日愈增多,社會影響和作用日愈增大,書報社已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了,於1928年,崇新會將書報社擴大為圖書館,以舊咸新社社址為館址。

一經在國內外宣傳發動,捐款捐書、捐物資,形成了一個高潮,現藏一些珍貴古今大型圖書,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叢》、《雲南通志》、《九通全書》、《續藏經》、《四部叢刊》、《萬有文庫》、《漢魏叢書》、《佩文韻府》等等,都是得自捐獻而來。有遺囑捐款的,父子同時捐贈的,兄弟共捐的,夫婦合捐的,情節十分動人。

新和順圖書館

1938年建館十周年之際,又於舊址改建成一座規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的館屋,一所坐南向北的二層木結構樓房,正前面伸出兩個半六角亭,算是當時最別致新穎的建築形式。

屋前是寬敞的花園,花園外建一個三孔平頂拱門,額上嵌有李石曾書「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門頭上懸胡適書「和順圖書館」的木匾,大門沿用舊有牌樓式老大門。

1994年,和順圖書館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僑捐助建成的「藏珍樓」 ,1998年,該館七十周年之際,得到省、縣各級領導的支持,海外僑胞、旅台鄉人的大力捐助,建成全鋼混仿古二層樓房一座,將該館歷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獻藏入其中,成了名副其實的「藏珍樓」。

「藏珍樓」的藝術設計,不脫古典風味,又具時代色彩,它給眾多的參觀者一種精神享受。一些外地、外省作家與學者也紛紛贈書,如陳運和等。

如今,和順圖書館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吸引了眾多中年人和學生的目光,電腦閱讀激發了他們對外界新事物的熱情,這座「中國最大鄉村圖書館」開始步入高科技的信息化殿堂。

視頻

和順縣圖書館 相關視頻

和順圖書館:極邊古鎮 文化之津
紙短情長:和順圖書館,百年滄桑,書香幽幽

參考文獻

  1. 圖書館對孩子的重要作用 ,搜狐,2018-03-18
  2. 關於古籍,你了解多少?,搜狐,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