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76.1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草鹛 的原始碼
←
大草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大草鹛</big> ''' |- | [[File:大草鹛.jpg|缩略图|居中|'''大草鹛'''[http://birdnet.cn/data/attachment/forum/201606/08/081030purvzum4dmrzm433.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thread-1469597-1-1.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大草鹛</br> 拉丁学名:Babax waddelli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雀形目 </br> 科:画眉科 </br> 属:草鹛属 </br> 种: 大草鹛 </br> 亚 种: 2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Dresser,1905 </br> 英文名称: Giant Babax </br> 保护级别: 近危(NT) IUCN标准</br> |} '''大草鹛'''<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038ba701030267.html 大草鹛--拉萨雄色寺(附图)],新浪网,(2019-11-08 </ref>(学名:Babax waddelli)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上体灰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条纹,腰和尾上覆羽纵纹不明显。颊和耳羽灰色,髭纹由黑色点斑组成,其间杂有灰色。颏、喉和上胸灰色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嘴较长而下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相似种矛纹草鹛体型显著为小,体色较棕褐,不似该种较灰、较大,野外不难识别。 五六只成群,藏隐于干旱灌丛的稠密林下植被中,在落叶间翻拣觅食。鸣声为一连串颤抖的哨音而似鸫;叫声沙哑似喘息。 常见于海拔2700~4570米的高原地带。指名亚种(B.w.waddelli)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为留鸟。藏南亚种(B.w.jomo)仅于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区有记录。 == 外形特征 == 体大(31厘米)的灰褐色多纵纹的鹛。具大而略弯的嘴和浅色的眼部。似矛纹草鹛但体大而灰色重,尾较黑,嘴较长而弯曲,下体基色较白。虹膜-灰白;嘴-偏黑角质色;脚-偏黑角质色。 '''鉴别特征''':中型鸟类,体长31-34cm。上体灰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条纹,腰和尾上覆羽纵纹不明显。颊和耳羽灰色,髭纹由黑色点斑组成,其间杂有灰色。颏、喉和上胸灰色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嘴较长而下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相似种矛纹草鹛体型显著为小,体色较棕褐,不似本种较灰、较大,野外不难识别。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和上体[[灰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有的头顶微染[[茶黄色]],上体宽阔的黑色纵纹外缘常缀有棕色或暗栗色,到腰和尾上覆羽黑色纵纹逐渐变得细弱而不明显直到消失,有时腰和尾上覆羽还沾染黄色。翅上覆羽与背颜色相似,但灰色羽缘较窄,黑褐色纵纹相对较宽,因而较背显得黑褐。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灰色,外侧尾羽稍浅淡或具浅色先端。眼先、颊、耳羽灰色有时微缀浅茶黄色,髭纹黑白相杂。颏、喉灰色或皮黄色、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其余下体亮灰色或灰沾茶黄色;胸、上腹和两胁外缘具栗色的黑色纵纹,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纯灰色而无纵纹;翼缘和翼下覆羽深灰色,羽片中央沾褐色,覆腿羽灰色。虹膜灰白色或黄色,嘴黑色,脚黑褐色<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1271.html 大草鹛外形特征],鸟类-百问中文,2016-11-29</ref>。 == 生活习性 == '''迁徙''':留鸟。 '''习性''':除繁殖期外,常成5~6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为地栖性,多在地上或低矮的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人类住宅附近。性活泼而善藏匿,常常一闪而过,大多数时候都是躲藏在灌丛下活动和觅食,很少暴露在无任何隐蔽物的空旷地带。 '''食性''':主要以甲虫、象鼻虫、金龟子、金针虫、步行虫、蟒螬、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 叫声:鸣声为一连串[[颤抖]]的哨音而似鸫。沙哑喘息的叫声。<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69424&zh=zh-tw 大草鹛生活习性],中文百科在線,2011/5/30</ref>。 == 栖身环境 == 栖息于海拔3300~3800米的西藏高原河滩与沟谷地区的矮树丛和灌丛中,在锡金东北部甚至见于海拔2800~4500米高度。 == 生长繁殖 == 繁殖[[5~7]]月,通常繁殖于海拔3300~4200米处的高原灌丛地带。巢呈杯状,结构大而粗糙,主要用枯草茎、枯草叶、羊毛和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根。巢的大小为外径17~18cm,内径10cm,深7cm。巢多置于灌木上,每窝产卵[[3枚]],卵的大小为33.1mm×21.6mm<ref>[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page/animal_detail_5161.html 大草鹛繁殖],中国科学技术馆</ref>。 == 地理分布 == [[中国西藏]]南部、锡金北部(分布可疑)。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至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700~4570米。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亚种jomo仅于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区有记录。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大草鹛藏南亚种]] || Babax waddelli jomo || Vaurie,1955 |- | 2 || 大草鹛指名亚种 || Babax waddelli waddelli || Dresser,1905 |- |} == 种群现状 == 全球种群数约120,000只(del Hoyoet al. 2007)。 大草鹛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较为丰富的。在西藏南部多数地方都相当常见,经常可见到成5~6只的小群活动,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变得[[相当稀少]]和不常见,其原因还待于进一步研究。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种(NT),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大草鹛
」頁面